當前位置: 首頁 > 家鄉味道 > 正文
嘉興滋味養成史
來源:食味藝文志| 發佈:2022-01-13 18:57:30.0 家鄉味道

來源:食味藝文志

有很多平常默默無聞的地方,會週期性地進入大眾的聚焦點。 比如元旦期間的吉林查幹湖、春茶採摘時節的河南信陽、梅雨季節的浙江仙居、夏秋菌子季的雲南楚雄、中秋前後的江蘇陽澄湖、國慶月的新疆哈密…… 當然,這張榜單也包括每年初夏的嘉興。

對大多數人來説,嘉興的印象無非是富庶、精緻的江南小城。但在一眾富庶、精緻的長三角城市裏,嘉興並沒有更多讓人牢記的標簽。尤其在它的兩個大鄰居:上海與杭州的對照下,更顯得身形嬌小。 但到了端午節,粽子愛好者們但凡提及這種香軟綿糯的食物,就很容易與飄著粽香的嘉興聯繫起來。仿佛這座城市就是因粽而生、因粽而名。 瀰漫著粽味的嘉興,究竟因何而生? 

 

 No:1 

西元231年,對吳大帝孫權來説,是個好年景。 由於東吳將領孫布的詐降,孫權擊敗了多年的老對手、魏國揚州刺史王淩,斬殺了駐紮在長江北岸的一大半魏軍,穩固了東吳政權的版圖。 與此同時,遠在川北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也傳來好消息,在四齣祁山戰役中,曾經讓孫劉聯軍忌憚的猛將張敗死於劍閣。 天下大勢,一手好牌。

大喜過望的孫權讓人尋訪各地“吉兆”。有人告訴他,太湖南岸靠近大海的一塊地方,長滿了野生的稻子,當地百姓隨意採集,就能填飽肚子。孫權下旨賜地名“禾興”,用的是漢書裏“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的句子。 十年後,孫和被立為太子。為了避太子的名諱,孫權又下令,把禾興城改名“嘉興”。 這與5000年前持續發生的大海退有關,越來越多的浙東土地隨著海水退去而露出地面,曾經大禹和秦始皇南巡的沿海航路杭州成了內陸地區,在更靠海的地區,理所應當地誕生出了新的城市。

同時,滄海桑田的變化,更與東吳政權時期的江南大開發有關,南方百姓持續圍堰築塘,防止海水侵襲。在江南地區多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多的濱海土地從鹽鹼荒原,變成適宜糧食生長的良田。 嘉興,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稻米、農耕有著深刻的聯繫。

今天,米食在嘉興的滋味中依然佔據重要地位,除了粽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變著花樣吃米的方法:鑊糍其實就是糯米鍋巴,煮熟的糯米碾成糊,在柴灶鐵鍋上“戧”成一片片薄薄的米片,脆韌帶綿、焦香撲鼻。儲存起來可以當零食,比薯片好吃,但更多情況下會取幾片加糖泡水,嘉興人稱為鑊糍糖茶,是待客的良品。

如果碰上準女婿到府,鑊糍糖茶裏還要加雞蛋,這是著名的鑊糍糖蛋。從前白糖雞蛋是補身體的良物,意思是給準女婿加把力氣,在民風文麗的江浙民間,這是對於性事的隱晦祝福。 而到了更重要的紅白喜事、婦女産子,鑊糍糖蛋裏還要加桂圓幹。總之,鑊糍是生活的基礎,一切甜美都可以往上添加。

雪餃不是餃子,而是裹上米粉的一種糕點。先用豬油和麵粉一起擦成餃胚,裹入豆沙、桂花、玫瑰精製而成的洗沙餡,用豬油汆熟後,趁熱拌上炒秈米粉和綿白糖配成的白色的“雪”。就成就了外表松脆、中層軟糯、內裏香甜的獨特米食。

糟蛋是米食的另一種演繹。先把鴨蛋敲出裂縫,但不能敲破蛋膜,這一步是最考教功夫的。碼放整齊後,澆入糯米做成的酒糟,加一些防腐提味的鹽,腌制幾個月就成了糟蛋。相比“筷子戳進,吱一聲冒油”的鹹鴨蛋,酒精、碳水、氨基酸和鹽共同醞釀而成的糟蛋,外表更加樸實,而滋味更加內斂豐富。

刺毛糰子和刺毛肉圓,則是豬肉和大米的天造之合。刺毛糰子是豬肉、筍丁、荸薺做餡,包一層糯米粉揉成的米皮,再滾上一層長粒秈米,蒸熟後最外層的秈米一根根豎起,像是憤怒的豪豬。口感則兼具秈米的爽彈和糯米的粘軟,別處很少見到兩種大米組合在同一種食物裏,這是對大米長期熟悉了解才能發明出的小吃。 刺毛肉圓其實就是刺毛糰子減去糯米皮後,直接用肉丸子滾上秈米粒的食品,肉芯肥瘦三七開,蒸熟之後大米吸收了油香:人間滋味,莫過油脂和碳水。

除此之外,糖糕、芡實糕、桂花圓子、重陽糕等等嘉興的糕團風味,無不來自當地人熟習稻米的千年慣性。

嘉興粽子最早的故事,即由稻米而起

 

No:2 

鍾愛江南的隋煬帝即位後,著手開鑿溝通鎮江和杭州的江南運河。嘉興,就在這一段大運河的中位點上。 作為後世千年中溝通錢塘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最重要通道,嘉興終於有了坐收舟楫之利的資本。江南的茶、米,通過此處運往江北;江北的鹽則通過此地運往江南。一個商貿發達的樞紐城市,已經初露雛形。

同時,江南運河的溝通,還有效優化了嘉興地區的耕種條件。雖然東南低地原本就河汊密布,但人工運河規整了灌溉系統。根據記載,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經是當時中國東南重要産糧區之一。唐人李翰的描述則更直觀,“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 一個城市的農耕,能夠養活長江到淮海之間的廣大地區,顯然,東漢以來“野禾叢生”的荒地,已經搖身變成了富饒的江南沃土

到了五代,吳越國更是將杭州以北的區域統一劃為“秀州”,下轄今天嘉興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後來成為上海松江府的華亭縣,州治就設在今天嘉興秀洲區——這意味著,至少大半個上海,曾經也屬於嘉興管轄。 這種歷史上“曾經闊過”的心態,到今天依然深植于嘉興滋味的深處,尤其對於本地河鮮與水禽的烹調,嘉興人的精饌細膾,堪稱登峰造極。

宴球其實是魚丸,但正宗的宴球裏是不放鹽的,要把火腿最下端那塊含鹽度極高的“滴油”肥肉剁進魚蓉裏調味。火腿肥膘的鹹鮮油潤,與魚肉的清新俊逸互相成就,切細的荸薺肉點綴其間,滋味深遠。這還不夠,再把水發的油炸豬皮切成小粒,均勻滾在宴球的表面,蒸熟後味道層層疊疊,變化多端。蒸熟後淋上雞架豬骨熬成的高湯,再放一把點睛的韭黃,這是中國各地魚丸最具標誌性的一味傑作。

嘉興醬鴨最為講究,只能選當年放養的雌鴨,性別年齡不對,就不夠細嫩。浸燒醬鴨的滷汁很簡單,醬油、黃酒、白糖和鹽,但四種輔料的配比,則是每家舖子的不傳之秘。工序繁瑣,要原汁燒煮、三次出湯,最後出鍋再涂一層麻油,此時鴨肉裏的水分大部分已經蒸發,肉質緊繃有嚼頭,久嚼有醬香撲鼻,這是嘉興人逢年過節闔家聚會時最好的下酒菜。

江南江北澤國之地都擅長製作鱔魚,但精粗卻大為不同。自北而南,淮安的軟兜長魚是鱔片;蘇州的梁溪脆鱔是鱔絲;到了嘉興,響油鱔糊已經細緻成了“糊”。一盤鑊氣逼人的炒鱔糊,加大量蔥花和白胡椒後,一勺熱油迎頭“吱吱”澆上,有異香撲鼻。

最有江南風情的是産自南湖的菱角,皮色翠綠,兩端圓滑,要在脆嫩時摘下來,剝了皮用鹽水泡一下直接吃,微甜爽口的滋味,堪稱絕妙。但嘉興人更喜歡用小蔥、素油和嫩菱一起清炒,脆裏帶糯,是素中之冠。

如宋代浙江方志對嘉興風物的評價:“秀州罕習軍旅,尤慕文儒。不憂凍餒,頗務農務。”翻譯過來,意思是當地人不習武,愛從文,不擔心饑寒,擅長農耕。 回頭來看,唐宋以後的嘉興,是倉廩足知榮辱、衣食足知禮節的典範。而嘉興細緻、講究,注重食材搭配和本味的習氣,也脫胎于那個時代。

在中國的粽子譜係中,傳統嘉興粽子的品類不是最多的,用料也不是最複雜的,但製作、選料過程卻是最考究的。傳統的做法裏,葷餡兒要用連肥夾瘦的五花腩和後腿肉,瘦肉酥軟不柴、肥肉晶瑩剔透入口即化,如果肥瘦分離,或者肥肉融化不見蹤影,也算不得好的粽子。

而素餡兒則要用打到極細的紅豆泥,拌入豬板油丁和玫瑰糖,把餡調得溫柔滋潤,代表了江南人喜吃甜食,又擅長調和的溫柔風味。

總而言之,嘉興人把江南的婉約和精緻,都化入小小一個粽子中。

 

No:3 

唐宋元明四代,嘉興由縣成州、由郡成府,行政規格一步步升高。尤其到了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嘉湖地區的富豪財閥開始發力,絲織業崛起。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産萬匹”…… 發達的經濟造就了更發達的飲食。記載在嘉興文獻中的名菜,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二錦餡”是把塞肉的油豆腐和油麵筋放在小罐裏,加雞湯、香菇、火腿、冬筍後蒸熟。嘉興富豪與文士們最愛此菜,一頓只要一盤,以菜下酒,以湯下飯,外表簡樸,功夫都在看不見的地方。 

蝦米套餅有點像燒餅,但製作要細緻得多:面餅里加入切丁的肥膘和水發的小蝦米幹做餡,包成扁扁的餅後,刷飴糖和黑芝麻上色烘烤。外表焦脆香濃,內芯的肥膘肉早已融化,與蝦肉融為一體,既有肉香、也有蝦鮮,是佐茶的好物。

嘉興人愛吃羊肉,這是趙宋南渡的時代北方移民把蒙古羊帶到太湖邊繁育的良種,人們稱之為“湖羊”,傳統做法是用大柴灶紅鹵慢燉。嘉興出産甘蔗,人們把不能吃的甘蔗梢蒐集起來,墊在煮羊肉的鍋底,能祛腥增香提鮮,還可以防止羊肉燒焦。這凸顯了江南簡樸又富於智慧的民風。出鍋時撒一把青韭葉,紅綠交錯、分外好看。再來一壺燙溫的黃酒佐食,這是江南冬天最風雅的吃法。

快吃完了,用剩下的羊湯羊肉下一箸麵條,這就是著名的酥羊大面。

衣食足而知榮辱,豐沛精細的飲食背後,是宋以後開始井噴的嘉興文化圈,以及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嘉興民風。

當時的人們沒想到,一個更大的歷史機遇正擺在嘉興面前。 光緒十九年(1893),一個名叫文淵博的美國傳教士來到江浙地區傳教,在嘉興,他一下子愛上了這個美麗的水鄉城市。他開設了嘉興福音醫院,行醫治病;還建了一所學校,秀州書院。

福音醫院就是今天的嘉興第二人民醫院,而秀州書院,則是大名鼎鼎的秀州中學。共和國兩彈元勳程開甲、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都畢業于這所學校。

事實上,傳奇的秀州書院,只是那個時代嘉興的縮影。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古國大門,地處東南沿海的江浙,成了接受西方新學的橋頭堡。1843年,上海開埠,千百年來嘉興的“小弟弟”一下子成了東方巴黎;1895年,杭州也成了開埠城市。

夾在二者之間的嘉興,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事實上,嘉興乍浦港是與寧波北侖港、上海吳淞港齊名的,江浙發達地區的良港。對於重視航海的西方國家來説,嘉興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包括文淵博在內的大量西方人蜂擁而至。醫院、學校、鐵路、道路如雨後春筍大量建設。今天嘉興人常提起的地名“洋關”,就是當時西方人建設的海關。

這種改變,對嘉興飲食的影響深遠。和上海一樣,來自各地的船工移民登陸此地,也帶來了各地的吃法:蘇北人吃的紅腐乳燉肉、寧波人吃的生腌梭子蟹、江西安徽沿江人吃的荷葉粉蒸肉、上海人吃的濃油赤醬,都能在嘉興人的餐桌上找到蹤影。

但嘉興人並不是照搬這些菜肴,而是進行本地化的改良,讓它們和這座城市一樣,變得更精巧細緻。 一如從這裡走出來的王國維、沈鈞儒、徐志摩、豐子愷、茅盾、張樂平們一樣,雖然學貫中西、吸納包容,但性格深處,依然保存了江南文士的隱秀風骨。

具體到粽子,嘉興人開始極富創意地把雙鹹鴨蛋黃、南乳、梅幹菜等當時看來很“新鮮”的材料用於粽子製作,混搭出豐富的口味。這與嘉興人的智慧有關,更與打開國門,放眼看時代的大潮有關。


No:4 

西學東漸對嘉興飲食的世界觀做出了重要改變,在嘉興粽子上的表現遠不止此。 從品牌歷史來講,嘉興隔壁的湖州粽子更為久遠,出生於清末的嘉興人吳藕汀在他的《藥窗雜談》裏説:“嘉興的粽子,是從湖州移植過來的。”
但相比湖州枕頭形的粽子來説,嘉興風格菱角形的粽子受熱更均勻、每一口都能咬到肉芯、更重要的是,包裹過程更快,更適宜量産。

這是接受了西學的嘉興人,在食品標準化、口味精細化和製作工業化上,做出的重大創新。 事實上,解放後的公私合營“五芳齋”粽子廠,正是由民國時期嘉興人馮昌年在嘉興老城張家弄開設的“真真老老合記老五芳齋”,以及朱慶堂、張錦泉在隔壁開設的其他兩家“五芳齋”為尾碼的粽子店合併而來。

之所以嘉興粽子能成為當時最早能實現工業化生産,又保持傳統口味不變的粽子品牌之一,就是因為馮昌年的“真真老老合記老五芳齋”大量引入那個時代先進的標準化管理理念和設備,為國營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由馮昌年嫡子馮月明在創立的粽子品牌“真真老老”,也保持了本地粽子口味好、出品穩定、製作地道的特點。由於産量大效率高,可以同時兼顧選料精細和物美價廉。 嘉興粽子,一個傳統與品質、時代與效率相結合的,極為成功的例子。

頗具隱喻色彩的是,幾乎與嘉興粽子代表中國傳統飲食,率先邁入工業化時代的同時,在與距離老城張家弄只有數裏的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發生了另一件改變了這個古老國家的大事件。 飲食的變遷與時代的跌宕,總是同頻;而嘉興作為時代發動機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END- 

嘉興人金庸在小説裏寫過很多次粽子,《鹿鼎記》裏,韋小寶在妓院當小廝,幫客人買粽子,聞著香濃嘴饞,只有從粽葉裏擠出幾粒米來吃。後來他娶雙兒時絲逆襲,終於能舒舒服服吃上粽子,“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 這是嘉興人拼搏奮鬥,經世致用的性格。 而在《神雕俠侶》裏,程英給楊過做湖州粽,楊過吃罷,用粽葉粘了情書“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這是嘉興人詩和遠方,追求浪漫的性格。 二者合一,粽子背後,正是一個雙面的金庸,一個立體的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