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産能合作持續深化

2023-05-05 13:47:23.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夏岩

國際産能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途徑。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推動了我國産業轉型升級和高水準對外開放,並助力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

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産能合作進展如何?

蔣希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研究員):國際産能合作是指通過提供技術、資金、設備、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支援,在“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合作建立生産基地、工業園區等,以形成比貿易更加密切的産業鏈供應鏈分工合作關係。其意義在於充分發揮各方比較優勢,促進更大範圍的産業分工和更高層次的産業升級,推動合作夥伴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不斷走深走實。

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是我國與各國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對基礎設施和裝備製造的需求強勁。國際産能合作有助於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幫助合作國補上産業空白、突破産業發展瓶頸、實現産業結構升級,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與此同時,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挑戰,積極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有利於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提升技術、服務品質和水準,增強國際競爭力,進而加快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截至目前,我國已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此基礎上,我國與哈薩克、埃及、衣索比亞、巴西等40多個國家簽署了産能合作文件,與東盟、非盟、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等區域組織積極對接,借助多邊舞臺推動産能合作,已發佈《中國—東盟産能合作聯合聲明》《瀾滄江—湄公河國家産能合作聯合聲明》等文件。此外,我國與法國、南韓等10多個國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將我國優勢産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與多國及多個國際組織在數字經濟、標準化建設、智慧財産權保護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近十年來,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産業投資涵蓋了基礎設施、能源礦産、交通、農業、高科技産業和金融等行業,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年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我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571.3億美元,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

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一批標誌性的産能合作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已順利完工並移交通車,一系列産業項目在瓜達爾港自貿區開工建設。我國在沿線國家打造多個鐵路國際合作旗艦項目,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雅萬高鐵全線軌道鋪通、中泰鐵路建造穩步推進。在生産製造業方面,一大批務實合作項目開花結果,土耳其班德爾馬碳化硼生産廠、哈薩克亞洲鋼管公司、科威特阿祖爾煉油廠等,填補了當地關鍵産業空白,將其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我國已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大量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幫助東道國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樣化方向加速轉型。在園區建設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積極借鑒我國經驗和做法,將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等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推動國際産能合作的主要平臺,對促進東道國經濟開放和産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國際産能合作的保障機制方面,我國與“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建立了多項促進貿易便利化和金融合作的機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實施,為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我國與13個共建國家簽署的7個自貿協定,以及打造國際産能合作平臺、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建國際産能合作園區等,助力國際産能合作更加暢通、高效。同時,我國持續推動構建區域金融合作機制,與多個沿線國家和相關國際金融機構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如《“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關於加強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相關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為國際産能合作的資金融通打下堅實基礎。

國際産能合作是實現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我國産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舉措。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需加大力度、積極制定措施,持續促進國際産能合作提質增效,加快形成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全方位、可持續和不斷深化的合作格局。

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穩步推進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馬慶斌(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研究員):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産能合作和經貿往來的前提和基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發展和貨物運輸的物流成本較高,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解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等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累計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這些工程涵蓋了鐵路、公路、航空、港口和橋梁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十年來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架構,一批標誌性優質項目穩步推進。在鐵路方面,匈塞鐵路建成並安全運營,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雅萬高鐵和中泰鐵路建造順利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線鐵路升級改造和發展可行性研究正式啟動,規劃已久的中吉烏鐵路即將開工建設。在公路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順利完工並移交通車,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通車,成為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個落地項目。在港口方面,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肯亞拉穆港等項目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可靠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加快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在航空方面,國際民航運輸航線網路不斷拓展,我國與100多個國家簽訂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其中50多個國家保持定期客貨運通航,與東盟、歐盟簽訂區域性航空運輸協定。

二是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國企業承建的孟加拉國卡納普裏河底隧道項目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重要一環,有力改善了當地交通設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根據巴基斯坦計劃委員會不完全統計,中巴經濟走廊第一階段完成的項目已創造約3.8萬個工作崗位,75%以上為當地就業。中歐班列作為中歐之間除空運、海運外的第三種運輸方式,已成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誌性品牌。截至2022年底,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08個城市,累計開行6.5萬列,新冠疫情期間,中歐班列更是成為生命通道,為沿線國家送去急需的防疫物資和生活生産物資。

三是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標準、規制等“軟聯通”實現有效銜接。我國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中國—東盟海運協定》等涉及鐵路、公路、海運、航空和郵政的雙邊和區域運輸協定。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成為沿線國家普遍歡迎的合作方式,蒙內鐵路成為國際上第一條完全採用中國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的現代化新型鐵路,中國企業以設計、採購和施工總承包方式總體承建和參與鐵路項目的運營管理,使得我國鐵路裝備、標準和管理“走出去”。此外,印度尼西亞馬都拉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中國橋梁規範建造的跨海大橋,匈塞鐵路是中國鐵路技術裝備與歐盟鐵路互聯互通技術規範對接的首個項目,中國鐵路先進的技術裝備得到廣泛應用。

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的瓶頸是資金問題,最大的難題是運營可持續問題。我國除了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還鼓勵中企積極與國際組織、國際知名企業進行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探索多元化融資新路徑。如烏茲別克錫爾河燃氣聯合迴圈獨立電站項目,開創了中國、沙烏地阿拉伯、日本、烏茲別克企業在技術、資金、建設等領域多邊友好合作的範例。同時,通過國際並購,彌補自身基礎設施運營管理的短板,如收購澳大利亞霍蘭德公司,增強了中國企業在海外鐵路運營上的能力。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面臨的一些挑戰也日益凸顯。一方面,傳統基礎設施市場需求疲弱且競爭更加激烈。受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復蘇乏力等影響,沿線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的困難,營商環境亟需優化,項目施工難度上升,建設成本大增,基礎設施投資直線下跌。另一方面,多元開放的國際基礎設施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市場化資金進入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領域存在難度。目前,一些企業在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探索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投資和運營模式,面臨著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運營效率低、東道國儲蓄能力弱、國際交通設施建設與運營企業參與度低等方面的制約。

電力合作取得良好效益

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一系列能源合作,目前進展如何?

杜忠明(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院長):能源合作是國際産能合作的重點領域,能源領域累計投資額約佔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總投資額的40%,其中電力部分佔能源投資一半左右。近十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帶一路”電力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民生效益。

“一帶一路”電力合作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積極參與各國電力行業建設,形成了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電力項目合作成果。我國積極參與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的電力行業建設,實施了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等一批重大海外電力項目,投資運營菲律賓、希臘、葡萄牙等國家骨幹輸電網,工程技術服務實現了全面“走出去”,項目分佈于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宣佈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每年均維持在20億美元以上,為無電地區因地制宜開發電力項目,提高了東道國能源普及水準,切實增進沿線國家民生福祉。

“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著力推動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和電力貿易。目前,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吉爾吉斯斯坦、緬甸、越南、寮國等周邊國家的電力互聯互通規模合計達到309萬千瓦,2022年我國出口電量13億千瓦時,進口電量65.9億千瓦時,推動了清潔電力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助力東道國將能源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資源。

“一帶一路”電力合作不斷加強能力建設和推動技術標準軟聯通,促進各國互學互鑒。我國在多國投資建設電力裝備製造基地,有效帶動了當地産業鏈的協同發展,為合作國帶來大量稅收和就業崗位。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以及與東盟、阿盟、非盟、中東歐等區域能源合作平臺,不斷加強綠色電力領域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為各國綠色電力領域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支撐。

當前,為了應對氣候危機,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加速推進。世界各國正積極推動電力領域生産和利用方式的深度革新,“一帶一路”電力合作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新能源的價格優勢日益凸顯,將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低碳轉型的主要驅動力。隨著新能源發電技術不斷成熟,風電和光伏已從較為昂貴的補充性電源轉變為能夠與化石燃料發電平價競爭的主力電源。未來新能源平準化度電成本仍將持續下降,預計至2030年,太陽能光伏、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平均成本將低於或接近5美分/千瓦時,光熱平均成本將低於10美分/千瓦時。

二是能源新技術和新業態蓬勃發展,新能源可以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更多領域實現融合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電氣化交通、通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新能源將和更多産業相結合,包括新能源産業園建設、面向城市的低碳智慧能源系統、面向農村的新能源小鎮、面向交通的V2G技術等。

三是我國可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市場優勢,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推動項目落地。考慮到新能源發電成本逐步降低、配套輸電技術逐步成熟、周邊國家向我國出口清潔電力的意願增強,同時我國電力市場日益成熟,這為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項目落地,並以商業化模式進口境外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國在推進電力技術及相關裝備與服務貿易“走出去”的同時,“一帶一路”電力合作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全球經濟復蘇動能減弱、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等外部挑戰,也包括複雜國際形勢一定程度上減弱企業“走出去”內生動力、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尚待提高等問題。因此,推動“一帶一路”電力合作轉型升級,不僅要轉變理念、創新模式、提高能力,還要圍繞存在的重難點,牢牢把握合作機遇與挑戰,多端發力、系統謀劃、全面升級。

第一,國家頂層設計是推動“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有力保障。要進行系統謀劃,建立“一帶一路”合作成果的長期評估體系,增強企業“走出去”信心;引導企業按照“走出去—走進去—融進去”的一體化路徑發展,與東道國經濟社會各行業、各要素主動融合,推動項目可持續發展。

第二,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是推動“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動力源泉。中資企業應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探索新能源、新基建、新産業,強化數字賦能,推動“交能融合”“數能融合”“新能源小鎮”等融合發展模式,增加“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維度。同時,加快培育國內高端諮詢“交能融合”,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增強“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推動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是推動“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關鍵一環。加強政府間統籌協調,出臺針對電力互聯互通的相關管理辦法,為企業推動項目提供明確指引;打造跨境電力交易結算的專業化平臺,推動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電力互聯互通項目;參考國內新能源發電增值稅“即徵即退”的模式,推動針對周邊國家清潔電力進口增值稅減免政策。

第四,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是推動“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重要支撐。考慮放寬“兩優貸款”使用範圍,擴展至非主權性質的商業項目,降低項目融資成本;考慮改革政策性金融機構考核機制,讓政策性銀行不以追求高額利潤為目的,提升中國資金成本競爭優勢,為“一帶一路”電力合作賦能。

共用數字時代紅利

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取得哪些成果,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如何?

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數字絲綢之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數字絲綢之路在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的國際産能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在産業轉型升級、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推廣應用和創新迭代,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讓更多國家和地區享受到數字紅利。

共建重大數字項目,推動數字互聯互通,建設更加包容普惠的數字社會。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網路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準。中國聯通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企業共同建設亞非歐1號海纜和東南亞—中東—西歐5號海纜,率先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雙海纜覆蓋,為“一帶一路”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移動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部署140多個網路服務接入節點,覆蓋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持續為合作夥伴提供高品質全球通信服務。華為與沙特、阿聯酋等國的電信企業合作,共同部署5G網路,提供5G網路服務,推動當地5G技術發展。中國—東盟(欽州)華為雲計算及大數據中心上線啟用,為中國與東盟開展港口物流、海上互聯互通、跨境貿易、跨境電商等業務提供全方位數據支撐和雲計算服務。

共建數字産業園,打造利益共用的數字産業鏈,推動各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和先進落地經驗,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數字産業園,打造利益共用的數字産業鏈,推動當地産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各國發展數字經濟。我國和東盟合力推進數字園區建設,相繼建成中國—東盟區塊鏈産業園、中國—馬來西亞人工智慧産業園,中泰共同投資建設泰國數字園區和智慧園區。我國企業在印度、馬來西亞、日本和俄羅斯等國,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核心技術為依託打造數字産業園。

攜手推動數字化轉型,增強各行各業創新動力,為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新增長點。攜手推動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各行業加快融合,促進農業生産、運營、管理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與製造業融合,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快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業態,形成以數據驅動為核心、以平臺為支撐、以商産融合為主線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模式。中國—東盟資訊港建設全面推進,中國與東盟智慧城市合作穩步開展。華為與中亞、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智慧城市項目。

建立合作機制,夯實數字經濟國際産能合作基礎,推動各國實現互利共贏。我國與多國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致力於拓展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促進數字化轉型,建設互聯互通的數字絲綢之路;簽署《關於加強“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促進資訊互聯互通的諒解備忘錄》,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移動支付、數字基礎設施、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推動數字技術與經濟融合,縮小各國之間的數字鴻溝。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80多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23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為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未來,數字絲綢之路將助力各國共用數字時代紅利。

第一,數字技術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快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沿線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水準參差不齊,在數字化建設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加強數字經濟國際産能合作,有利於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高資訊基礎設施發展和服務水準,提高數字技術應用水準,促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生態加快發展。

第二,絕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仍處於數字經濟發展的起步期,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國際産能合作,有利於應用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傳統産業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助力各國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好融入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共用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

第三,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通過加強數字經濟國際産能合作,有利於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到智慧城市建設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城市大數據來優化資源配置和完善城市功能,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需求,更好地為人們生産和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