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賦能 貿易變革正當時

2023-01-04 13:55:34.0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邵志媛 責任編輯:夏岩

5G、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快速更疊,令可進行數字貿易的商品和服務的範圍大幅拓寬、程度大幅提升。

當前,數字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國關注的發展新風口。近日,由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發佈的《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1)》(簡稱《報告》)顯示,數字貿易作為貿易新形態,為世界經濟復蘇與全球貿易增長注入了新動能,也正成為中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新引擎”。

全球數字貿易乘風而起

世界貿易組織(WTO)發佈的《2020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各成員正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推廣應用擴展了服務貿易數字化的範疇。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數字服務貿易佔服務貿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長至2020年的63.6%。數字貿易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正逐步顯現。

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也越來越重視數字貿易的發展,並紛紛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美國提出了“再製造化”“FREEDM”等一系列計劃,強調網際網路及數字技術在各産業的應用;英國為抓住資訊時代的發展機遇,應對未知挑戰,同時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于2008年正式啟動了數字英國計劃,並在近年來出臺了相關戰略規劃,比如出臺《數字經濟戰略》,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創新;德國作為全球領先的製造業強國,率先實行“工業4.0”計劃,推動傳統製造業數字化升級。

面對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近年來,中國也加速了數字貿易領域的發展進程。

2021年11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2022年8月,中國加入DEPA工作組正式成立,全面推進中國加入DEPA的談判。《報告》顯示,中國數字貿易國際市場佈局呈現優化態勢。在2021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排名中,中國以3596.9億美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五名。從增速來看,中國以22.3%的增速領先於美國的9.6%、愛爾蘭的8.2%、英國的9.0%、德國的17.5%。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國際貿易的技術手段、組織模式、國際分工、貿易標的和交易方式發生巨大變革,推動了數字技術和全球産業價值鏈深度融合發展,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並産生了更多的貿易流量。”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未來,國際數字貿易將呈現高增長態勢,以中美歐等主要數字貿易經濟體為核心,借助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向其他經濟體逐步擴散。數字貿易參與人數將日趨龐大,全球一體化、數字化將進一步加深。”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國際商報記者説。

加強數字貿易國際合作

近年來,中國數字貿易始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已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數字貿易大國。數字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在提高中國開放水準、助力出口結構升級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總值2.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數字服務出口1.26萬億元,增長18%。2022年上半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額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數字服務出口6828億元,增長13.1%。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5年來增長近10倍,2020年和2021年連續實現高速增長。

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局長吳政平日前表示,中國已成為數字貿易大國,電商交易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産業化基礎更加堅實,産業數字化步伐持續加快。

不過,吳琦坦言,從整體看,中國數字貿易的優勢主要在跨境電商方面,數字服務貿易在海外交易規模、貿易結構和品質等方面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仍有較大差距,比如網際網路平臺全球化水準及海外營收佔比較低、數字服務貿易結構亟須優化等。

進一步發揮數字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吳琦認為,一是加強與主要貿易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數字絲綢之路為抓手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建設。立足産業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加快服務外包與工業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數字貿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軟體、通信、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貿易以及數字媒體、數字出版、網路視聽、數字娛樂等數字內容貿易。二是支援網際網路平臺拓展海外業務,在財稅、外匯管制等方面對有意願且有能力的平臺加大支援力度,鼓勵其制定穩健的海外投資策略,將相關平臺列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簽署合作備忘錄中,推動其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三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構建國際數字經濟新規則。探索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的國際規則,加強網路安全國際合作,提升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網路數據、個人資訊等安全保障能力,積極探索構建數字貿易國際規則體系。

在數字貿易國際合作方面,盤和林表示,要繼續打通對外交流和貿易的壁壘,要拓寬企業主動了解各國數字貿易發展的渠道,建立數字貿易國際合作的渠道。“只有廣泛進行國際交流,才能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