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助力雲南景邁山鄉村振興生態價值實現

2024-02-05 09:30:00.0 來源:中國報道 責任編輯:陳達

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産地委員會主辦,中咨國業規劃中心、雲南瀾滄縣芒景古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承辦的雲南景邁山“鄉村振興、千萬工程”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實現座談會在中國農科院舉行。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産地委員會會長孫建,全國生態食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郭志峰、辦公室李桂榮,雲南瀾滄縣芒景古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瀾滄景邁茶祖山茶業合作社聯合社社長南康、特聘顧問趙洪武、王冬梅,毅景源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蘭。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莫冬、陳天佑、張立強、劉長江、陳小梅、王秀蓮、陳思安等現場出席了會議,同時會議採用了線上線下同步形式,部分景邁山群眾和生態志願者線上參加了活動。

座談會現場

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它承載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是中華農業文明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中國茶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源遠流長,景邁山古茶林則因其“古”和“林”而獨樹一幟。相較於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農莊式臺地茶園,景邁山古茶林不僅歷史更為悠久,古茶林核心價值首先在其千年萬畝古茶林,有著“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人類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的美譽。景邁山是自然、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倫理規範,將成為全球生態迴圈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模式。景邁山古茶林的歷史成因、文化價值、生態意義以及現實保護、開發利用等相關問題,是對於人類農業發展史和茶産業發展史,都是十分重要。

孫建以“打造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助力雲南景邁山鄉村振興生態價值實現”為主題發言。他介紹,國家《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生態地標産品”是按照二十大報告中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要求。依託大農業、大生態、大營養、大食物觀,形成以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為核心的生態經濟新路徑。

孫建(左)發言

孫建強調,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其中生態産品一是指自然生態物質、環境産品,二是指利用自然資源、水土資源,採用生態迴圈可持續發展模式生産出來的生態食材、生態食品、生態美食、文旅康養等物質産品;以及自然山水空氣、生態文化服務等産品。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是指基於原産地區域的優質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生態産品和産業資源,形成的生態産品集群與生態産業品牌。是具有生態地標特徵、歷史文化傳統、産業優勢形象和優勢特色的生態産品品牌。也是在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企業和市場化運作,實現的“兩山”轉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生態迴圈可持續模式,通過原産地“區域品牌、區域規劃、區域經濟”三區鏈動、生態發展措施,培育推廣中國生態好糧油、生態原産地保護産品、生態美食地標等品牌,加強産品品質提升和高水準保護並舉。提高原産地區域的生態産品的社會形象、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地區鄉村振興與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生態産業的協同發展。

景邁山茶産品

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具有“準公共品”性質,需要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管理工作職能,政府有協調、促進、引領區域經濟生態發展的責任,“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培育一個生態産品區域品牌就為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的繁榮增加了一個引擎,促進區域鄉村振興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生活品質集經濟、社會、文化、精神于一體,體現了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和水準。品牌本身就是歷史文化資源的長期積澱與整合,是自然資源轉化的有效途徑,發展生態區域品牌就是在生態保育制度下的共建、共用、共治的一種品牌提升,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是一種地域生態形象的濃縮,是一個區域內各種生態資源的集合平臺,是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舉措,是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對接的橋梁紐帶。要站在市場化的角度,使行政推力和市場引力相互賦能。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實現生態産品價值變現。

南康介紹,瀾滄縣芒景古茶農民專業合作社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芒景村。2023年9月17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填補了全球茶葉世界文化遺産的空白。古茶林文化景觀也在惠民鎮,是一處由古茶林、茶園、森林和傳統村寨構成的不斷演進的文化景觀。布朗族和傣族在這裡的土地利用實踐可追溯至西元10世紀。世居民族在長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種植技術並傳承至今,是原始森林農業和人類茶種植模式的典範。景邁山古茶林體現出人地和諧的樸素生態倫理和智慧,對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具有啟示意義。古茶林核心價值首先在其千年萬畝古茶林,在於多民族聚居的傳統村寨,還在於它是立體複合的山地高效農業和特色人居景觀的範例。景邁申遺成功,必將有力推動中國茶産業可持續發展,極大提升中國茶産業的世界影響力。

據了解,景邁山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在景邁山原始森林中發現野生茶樹,通過人工馴化、栽培,經過漫長時間的持續努力和發展,形成了從海拔1250米至山頂的共計1230.63公頃古茶林,茶林週邊保留有寬約40米的森林防護帶。村寨選址于茶林之中,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280至1500米之間,海拔更低處是生態茶園、耕地和林地,形成農林複合的垂直土地利用方式。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産區面積7167.89公頃,緩衝區11927.85公頃,遺産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護林和9個傳統村落。作為有機演進的文化景觀,延續至今的傳統“林下茶種植方式”是人類早期利用茶樹的活態樣本,“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人養茶”的景觀格局承載著“林茶共生、人地共榮”的千年悠遠歷史。先民在森林中開墾,在樹林下種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的生物多樣性,從而確保不施肥,不用藥,體現了高超生態智慧。古茶林至今依舊充滿活力。獨特的林間和林下種植方式,使景邁山古茶林具有與天然林十分相似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古茶林的物種數、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與天然林極為相似,且明顯高於林相相對單調的現代茶園。良好的植物、動物多樣性一方面使物種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係,可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同時上層喬木的落葉又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豐富有機養料,因此有效地維持了古茶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與會人員合影

據悉,景邁山氣候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只有旱濕兩季,年平均氣溫18.4°C,年降雨量1689.7毫米,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普洱景邁山地區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與茶相伴,依茶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榮的獨特人文景觀,並衍生出種茶、採茶、食茶、制茶、飲茶、品茶等極為豐富的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茶在景邁山的傳統飲食、民俗風情、民居裝飾、婚喪嫁娶、宗教崇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並深刻影響著世居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生産生活。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遺産申報,是傳承中華茶文化,是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也是提升我國茶産業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