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辦公廳等印發《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提出“到2025年,通過打造‘百城千圈’,建設一批佈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準全面提升”。從家出發,步行不超過15分鐘,休閒、生活、購物等需求都可得到滿足,這樣的願景正成為現實。那麼,“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如何建設?在打造便民生活圈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一店多能,讓生活更方便

便利店和菜市場作為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組成元素,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載體,是衡量城市便利程度和服務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晴雨錶。《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提出,“加快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升級”和“重點發展品牌連鎖店”是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業態配置要求。

“小區門口開著便利店,想買啥,手機購物,送貨到府。來不及吃早飯,走進任何一家便利店都能買到包子和豆漿。”便利店已成為山西省零售業的新標簽。近年來山西省的便利店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生長,呈現“開店密度大、服務多樣、數字化”的發展特點。

在便民生活圈中,便利店搭載了更多功能。《建設指南》提出,“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倡‘一點多用、一店多能’。”福建省廈門市近日發佈了《廈門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方案》,廈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廈門將鼓勵金融、快遞、旅遊、維修等商業服務項目疊加到社區便利店、超市,擴大社區便利店、超市疊加政務和公共服務的種類,讓市民生活和辦事更便利。

“一店多能”的不只有便利店,《建設指南》還提出,“鼓勵連鎖藥店利用專業力量拓展老年康護、保健養生諮詢或培訓等項目,引入健身、養生、美容等功能和産品,開展高品質的便民服務”,“鼓勵各類商業網點提供多樣化便民服務,在安全、衛生的前提下適度搭載書報經營、列印複印、代扣代繳、代收代發、家政預約等項目。”

創新模式,積極發展新業態

《建設指南》提出的建設目標之一是“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進度加快。”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注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融合。在提升實體商業服務品質和水準的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業態和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滿足即期消費,激發潛在消費。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清源社區今年5月獲得“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範工程”授牌。據了解,清源社區牽頭實施“惠民菜籃子項目”,打造“源生活”社區農場,利用App搭建起居民與農場的直通平臺,通過線上預約、農場配置、線下送貨的方式,為居民提供價格優惠的生鮮産品。

《建設指南》提出,“推廣應用智慧化技術和設施,鼓勵加強智慧信包箱(快件箱)、智慧冷凍櫃、自助售賣機等智慧設施建設,推動智慧設施設備進社區、進門店,提高便民生活圈智慧化水準。”

在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小區附近,數輛無人配送車井然有序地行駛在小區周邊,引來不少人駐足圍觀。達達快送近日正式發佈達達無人配送開放平臺,並宣佈攜手京東物流、白犀牛共同打造在商超即時消費場景下的無人配送生態。目前,達達快送的無人配送服務已在七鮮超市、永輝超市等商超門店的真實場景中率先實現常態化應用,消費者通過即時零售平台下單,可享受無人配送“小時達”體驗。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認為,便民生活圈建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實現需求引領、動力轉換和效率提升,更好地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

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有實招

城市便民生活圈的發展完善有利於提高百姓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便民生活圈的發展,圍繞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創新服務模式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也要看到,各地便民生活圈還存在商業網點佈局不均、設施老舊等問題。《建設指南》提出,“要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盤活存量設施資源”,“分類建設佈局,鼓勵老舊小區統籌利用閒置廠房、倉庫、公有物業劃撥等存量資源,因地制宜補齊商業設施短板和提升現有設施水準。”

老舊小區改造是補足便民生活圈建設短板的重要切口。北京市大興區的三合南裏社區,利用一處閒置的鍋爐房和堆煤場,打造出集便民服務配套和文化體育活動為一體的綜合便民服務場所。在這裡,便民菜店、社區零售、社區食堂、便利店、圖書閱讀、體育運動等生活服務功能有機結合,輻射周邊多個社區,實現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成功落地。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的二機小區在半年時間內,將違章建築拆掉,騰出2000平方米空地,健身館、小區公益空間建了起來,更多商家願意進駐小區,居民生活變得更加便捷。

業內人士表示,在配套設施有限的地方,可以發揮自助售賣機、蔬菜直通車、箱式移動餐飲售賣車等可移動商業零售設施的靈活性優勢,作為便民生活圈的有益補充,彌補空間不足的短板。加快建設城市便民生活圈,必須創新服務能力,鼓勵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拓展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同時應優化資訊服務,支援依託智慧社區資訊系統,構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