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家概念公司中,有187家前3季度凈利潤上漲——新能源汽車板塊亮點頻現 )

“産銷強勁增長,品質放眼全球”,是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的真實寫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份至9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完成73.46萬輛和72.1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3.05%和81.05%。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和銷售市場,並孵化出一批躋身全球舞臺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從板塊上市公司來看,比亞迪開啟新能源乘用車2.0時代,新一代秦、唐産品上市;上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二代EDU技術獲得應用;宇通客車實現新能源輪邊電機公交的量産交付;寧德時代實現軟包動力電池配套日産,德國建廠啟動;匯川技術第三代乘用車動力總成産品開發基本完成,部分定點乘用車型實現批量銷售;杉杉股份、當升科技實現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量産;杉杉股份、貝特瑞實現硅碳負極産業化應用;創新股份實現濕法隔膜量産突破,星源材質實現幹法隔膜輕薄化;新宙邦實現高鎳電解液配套突破;新一代動力電池核心材料基本實現國産,並向海外動力電池企業LG、三星、松下等客戶供貨,與海外材料行業巨頭同臺競技。

目前,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積極提升科技含量、完善産品結構,高品質發展亮點頻現。在科技含量方面,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技術水準快速提升。平安證券分析師朱棟表示,2016年至2018年,國家補貼向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新能源乘用車産品加速傾斜,在補貼引導下純電乘用車主流續航里程由100km提升至350km,動力電池組能量密度實現翻倍增長,突破160wh/kg水準,動力電池組平均售價下降約50%,接近1元/wh水準。材料體系方面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正極材料體系配套佔比超過50%,並實現向高鎳化産品的升級;硅碳石墨負極也步入産業化應用階段,容量首次超過500mAh/g,較傳統人造石墨産品360mAh/g提升近40%;隔膜領域濕法隔膜逐步普及9微米厚度産品,幹法隔膜11微米厚度産品批量應用,厚度較前期主流産品16微米大幅降低,生産效率大幅提高。我國動力電池材料製備、應用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産業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在産品結構方面,新能源汽車産品更加貼近消費者。“新能源乘用車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産品結構日趨合理。2018年以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消費結構從以運營、短距通勤主導的純電微型車為主,逐步通過産品升級切入大眾市場。國內上汽、廣汽、吉利等自主品牌相繼推出多款與傳統燃油車直面競爭的新能源乘用車型,如上汽Marvel X、吉利博瑞GE等,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朱棟表示。

科技含量和産品結構亮點頻現也帶來了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的提升。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在202家新能源汽車概念股中,有187家實現凈利潤上漲,佔比高達92.57%;187家凈資産收益率為正,四川金頂以66.07%排名第一。

與過去相比,儘管新能源汽車板塊上市公司在科技含量和産品結構等方面有諸多新變化,但依舊存在一些瓶頸和不足。長城證券分析師馬曉明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吸引各路資金前往佈局相關産業鏈,但呈現出結構性分化,即高端不足、低端過剩。隨著合資車企推進新能源乘用車國産化進程,海外動力電池企業向國內滲透,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競爭日趨激烈。在補貼政策獎優罰劣的引導下,市場份額將快速向龍頭企業集中。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鏈需保持參與全球競爭,保證高強度研發投入。

興業證券首席電力設備新能源分析師蘇晨認為,新能源産業鏈各個板塊均呈現出頭部企業佔有率進一步提升的趨勢,其優勢不僅體現在産品品質和技術研發上,而且逐漸體現在價格上。由於産能擴張速度快及供應鏈管控能力強,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行業的定價能力進一步加強,各子領域均會逐漸出現有能力壟斷的企業。

責任編輯:申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