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津大學明東:融合AI與人腦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突破口)

9月17日至19日,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是我國AI領域最權威的國際化大會之一。

針對全球人工智慧、尤其是智慧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應用成果,新華網科技頻道記者獨家專訪了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明東教授。明東預計,混合智慧將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是其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儘管如此,人工智慧仍是需要人來駕馭的技術,只有醫生和人工智慧緊密協作才能保證智慧醫療過程安全可靠地開展。

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明東

基礎技術理論和人才是短板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制定了三個階段的戰略目標,提出到2030年我國要實現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明東認為,要實現這一中長期目標,當前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主要存在基礎技術理論和人才兩方面的短板。首先,在基礎技術理論方面,我國缺乏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的創新,很多原創性理論和概念都源於發達國家,而我們很多時候是在跟隨,以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應用為主導,而對基礎研究關注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重視程度的提高和民間資本的大量投入,這一狀況正逐漸改善,但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在整體影響力上與發達國家仍存較大差距。

其次,在人才方面,我們尚缺乏有應用專業背景又精通人工智慧的人才,人工智慧領域總體的人才缺口很大。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各領域有各自的特點和特殊需求,只懂人工智慧往往難以解決特定專業領域的問題,因此需要各領域與人工智慧融合交叉。

明東介紹,針對專業領域培養精通人工智慧的專業人才,天津大學在全國首開智慧醫學工程專業。“我們致力於培養精通人工智慧的智慧醫學研究型人才,填補醫學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

混合智慧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方向

針對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明東表示,最新技術的進展主要集中在深度學習、機器人、智慧晶片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很多人工智慧的新方法、新突破都得益於腦科學的新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混合智慧將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方向。”

他認為,隨著腦科學、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人與機器的依賴關係會愈加強烈、界限也愈加模糊。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有其先天的劣勢,但也有人腦智慧不具備的優點,如何將人工智慧與人腦智慧的優勢充分利用以實現互補、融合,發展出人機混合智慧的新形態,也將是人工智慧未來重要的突破口,“或許,將來人工智慧就像人身體上的一個器官一樣成為人發揮更大潛能的輔助工具。”他稱。

智慧醫療需要醫生與人工智慧緊密協作

加快人工智慧在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創新應用,已被寫入《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近年來,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是其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新成果不斷涌現。明東表示,借助人工智慧手段,醫生能夠實現更加精準的操作,創傷小、失血量低、減輕疼痛,相比傳統手術節省大量人力成本。

他認為,人工智慧未來在醫療方面的主要應用包括智慧醫學影像、智慧診斷、遠端醫療、智慧醫學儀器、手術機器人、智慧健康管理、智慧藥物設計與研究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整套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將涉及人工智慧技術與醫療場景的方方面面,實現更高效的醫院系統運作和更精準的醫療方案。

“不過,智慧醫療要給患者帶來更好的就醫體驗,需要醫生與人工智慧緊密協作,人工智慧只是一種更先進的技術手段,雖然能給病人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減少病人痛苦,但它是沒有溫度的。”明東稱。

病患不僅需要仁術,更需要仁心。人工智慧能夠讓醫生從原來高負荷的手術臺上、高強度的診斷工作中節省更多精力和時間,醫生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和病人溝通交流,給予病人更多的精神上的撫慰,這無疑對於病人和醫生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能夠大大改善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明東稱。

隨著智慧醫療的發展,未來機器人真的能代替醫生嗎?對此明東認為,“機器人能很好地輔助醫生,但不會完全取代醫生,至少在我們能看到的將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他認為,人工智慧只是一種技術,技術始終需要人來駕馭,只有醫生和人工智慧緊密協作才能保證醫療過程安全可靠地開展。機器人會改變醫生的工作方式和醫院的運作方式,讓醫生從瑣碎複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扮演人工智慧儀器的操控者、監督者和決策者。未來最可能出現的場景是,醫生與人工智慧密切協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如果有醫生因人工智慧而失業,那可能是他不能跟隨時代的腳步、不能駕馭和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明東稱。

人工智慧需要摒棄泡沫、真實落地

近幾年隨著人工智慧概念的火爆,從科學研究到資本市場再到普通大眾的關注度空前火熱,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助推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但也存在泥沙俱下的問題。

在本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由高德納公司和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聯合編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産業發展藍皮書》發佈。高德納公司全球副總裁菲爾·托德表示,今年對3000多個公司的調研發現,僅有4%已經投資並部署了人工智慧技術,許多企業還處在考慮採用和規劃階段。“有些技術擁堵在期望膨脹期,若要過渡到實施階段,仍有較大困難。”托德説。

如何幫助人工智慧産業摒棄泡沫、真實落地?明東認為,“現在確實有一些打著人工智慧招牌的高科技産品,其中有一些是跟風、炒概念、玩噱頭,這本質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資本逐利行為,但客觀上卻存在一定市場,這與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好奇心和對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了解不足有關。”

他認為,一方面需要加強人工智慧的科普教育,讓大眾、讓投資者能清楚認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消除偽人工智慧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政府監管部門也需要在發現誇大、虛假宣傳時及時發揮監管職能,避免偽人工智慧打擊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好奇心和信心。

“人工智慧只是一種科技手段,是給予人輔助的,不是萬能的,現階段的人工智慧在我們看來還很‘笨’,要走向成熟還需要不斷努力。”明東呼籲。

我國人工智慧要達到世界一流,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産業界將更多資金和人力投入到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的研發和生産方式的轉化升級上,更需要理論、技術與應用各層面的緊密協作。


責任編輯:申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