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鋒:在希望田野書寫使命擔當

2024-01-29 10:56:29.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馬學鋒(左) 男,回族,50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一級主任科員。

我叫馬學鋒,土生土長的吳忠人,從小父母便教育我要像一棵樹一樣,紮下深根,吸收養分,抱固土壤,沐浴陽光的同時,予人陰涼。我深深戀著黃河岸邊的這片熱土,在這裡從事農業一線工作25載,將人生最美的年華獻給了這片黃土地。

“學農林的人,要不要回歸農林?”這個問題,我在大學思考了4年。終究,城市生活沒有磨去我選擇農村的初衷。1996年,我義無反顧進入吳忠市利通區蔬菜技術推廣站。工作之初,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可謂是一個門外漢,我堅持“幹一行、愛一行,幹什麼、像什麼”的理念,把技術資料、農業專家、種植大戶當作“校外輔導員”,逐步讓自己成為群眾信任的行家裏手。

利通區早元村是我第一次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村子。“早元村,有點偏,人們只種懶漢田,要想致富難上難。”很長時間裏,這段順口溜是人們對村子的印象。我決定,在這裡發展設施農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即使我挨家挨戶到府宣傳,響應的人卻寥寥無幾。

為打消村民疑慮,我自己搭建日光溫棚,示範種植西瓜、吊瓜等經濟作物。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和同事種出的西瓜賣到了一斤六元後,整個村子沸騰了。如今,早元村日光溫室種植面積發展到了200多畝,越來越多村民靠著設施農業致了富。

雖然我們的土地上永遠不缺勤勞,但缺眼界、缺人才、缺技術,一直是“卡脖子”問題。我下決心改變這樣的局面,參與實施寧夏引黃灌區無公害蔬菜生産技術産業化示範項目,引進蔬菜優良新品種85個,示範5000畝以上。

25年來,我憑著那股韌勁,走遍吳忠所有鄉鎮,與農民為友,與田地為伴,牽頭組織實施“三百三千”農業科技服務行動,組建專家服務組20個,服務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推廣小麥、玉米、水稻品種42個,實施農業項目50多項。構建起“農業專家服務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培育了一批技術推廣示範區、示範點,培養了一批農村專業技能人才,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青銅峽市葉盛鎮五星村,村裏的年輕人進城開啟新生活,老年人過起了候鳥生活,鄉村漸漸失去活力。2018年,我帶領吳忠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一班人,與村幹部一同分析農業資源、發展優勢。經過學習和摸索,我協助村“兩委”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形成了“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收益有分紅”的新型經營機制,真正把閒置土地變成了“增收園”。

如何將五星村的成功經驗向全市推廣,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通過細緻的走訪調研,我牽頭起草了《吳忠市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探索實施“建立班子、宣傳培訓、界定資格、清産核資、股權配置、設置機構、註冊登記、完善制度”的“八步工作法”。同時,開展農村産權交易市場多元化服務改革試點,完成掛牌土地57宗33850畝。當沉睡的土地被喚醒,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被成功激發。2020年,全市335個“空殼村”中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村達172個。

致敬最美榮譽,奮進偉大征程。今後,我將把對黨的忠誠融入血脈,以無悔的奉獻擔當、一流的工作業績,為“最美公務員”這份崇高而神聖的榮譽增光添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