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
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張來之不易的“成績單”,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0.6%,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
以“新”致遠,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正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新動能新優勢壯大,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聚焦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加高品質科技供給,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的生産力”“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引導新興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聚焦關鍵環節,各地推出紮實舉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傳統産業升級步伐堅實——
物流效率提升25%、成本降低10%、設備稼動率提高5%……一組數據,見證華盛橡膠集團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降本增效。“我們接入了浪潮雲洲橡膠行業韌性供應鏈平臺,實現了訂單式生産,從而大幅減少設備待機時間,還提高了輪胎質檢精準度。”華盛橡膠集團資訊管理中心主任王祿祿説,數字化轉型後半成品待料積壓和資金日均佔用額降低近100萬元。
新技術賦能,推動産品設計、生産流程、業務模式等提升改造,傳統産業因“新”而興。截至目前,我國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已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技術在90%以上的示範工廠得到應用,傳統産業走上轉型升級的創新路徑。
新興産業生態培育壯大——
江蘇常州,比亞迪基地“海豹”生産車間內熱火朝天,衝壓、焊裝、涂裝……機械手臂伸縮旋轉,焊接點位火光四射,不到一分鐘就有一輛新車下線。現在,全球每賣出5臺新能源汽車,就有1臺比亞迪。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34.3%。
新能源汽車産業是我國眾多新興産業加快培育壯大的縮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航空航太器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主要數字産品積體電路、服務機器人、液晶顯示屏、智慧手機的産量都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
未來産業版圖提速構築——
只需30秒!上海閔行區馬橋鎮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6臺工業機器人裝配完成集通信、計算、傳感於一體的人形機器人智慧柔性關節。“我們可同時生産超過10個不同型號的人形機器人關節,最大設計年産能100萬台。”達闥機器人5G智慧工廠相關負責人張磊介紹,公司開發出雲端大腦機器人作業系統,突破了人形機器人關鍵部件標準化、整合化及産業化等方面局限,實現了大批量自動化生産。
年初,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電腦上線運作;4月,我國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天工”首次亮相;6月,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未來産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向,發展未來産業既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沿著“路線圖”落子佈局。
工業和資訊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表示,接下來將聚焦人形機器人、腦機介面、元宇宙、下一代網際網路、6G、量子科技、原子級製造、深海空天開發等領域,實施一批科研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標誌性産品,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建設一批企業孵化器。
各地立足自身技術實力和産業基礎優勢,持續向“新”發力。
北京聚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闢量子、生命科學、6G等新領域新賽道;山東提出每年組織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新培育10個左右省級新興産業集群;遼寧根據本地産業基礎,著力做大做強航空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2個優勢産業集群;安徽計劃加快建設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科創高地;貴州強調搶抓人工智慧“風口”壯大數字經濟,深入實施六大重大科技戰略行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認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認真貫徹“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將更好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符合高效、智慧、綠色、可持續等特徵的新業態新模式,為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機遇提供重要支撐。
創新鏈與産業鏈加速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決定》提出,“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
新質生産力,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
各地區各部門著眼長遠,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技術創新市場導向不斷強化——
深圳市美團機器人研究院成立不到兩年,已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達成合作,開展聯合攻關。相關研究成果既收錄于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也應用在企業的無人機研製和運營中。
“這種企業提需求、高校做解答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效的産學研協作迴圈。”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系主任張濤説。
科技成果含金量如何,要靠市場來檢驗。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必須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我國持續完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有效提升産學研合作的品質和水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夯實,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今年1至5月,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46.2萬件,企業佔比達74%;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高於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4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應用——
天津理工大學教授陳民芳迎來好消息。此前,她設計製備出滿足骨折內固定臨床使用要求的鎂合金,應用前景被看好,但由於科研成果所有權不夠清晰,投資者有所顧慮,專利技術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轉機來自天津理工大學推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新舉措——經過申請、評估,成果完成人可享有90%所有權並以個人身份入股成立新公司。最終,陳民芳團隊以專利技術作價20%總投資的入股方式,與一家生物材料企業合作成立新公司,共同開發創新産品。
今年1至5月,湖南高校技術合同登記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超100%,中南大學高性能銅合金精密部件製備技術等上億元“大單”頻頻出現;寧夏14所高校的2055件存量有效專利全部完成盤點、建檔,進一步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更加有效的合作形式、更加開放的合作平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引導成果轉化不斷走向深入。
“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後轉化”“先使用後付費”……隨著一系列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措施落實落細,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主體將研究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從實驗室“遷移”到生産線上。
産學研用協同深入推進——
在山東寧津縣,健身器材産業集聚度不斷增強。市場越做越大,如何實現由大到強跨越?當地政府“牽線搭橋”,引來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機械研究所、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與當地企業深化合作,為産業發展“引活水、賦新能”;
硬科技初創企業設立時間短、研發投入高、回報週期長,産品落地應用場景攸關生存。聯想集團發揮産業鏈“鏈主”優勢,與數十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推進大模型、感測器等産品産業化落地,讓資本更有“耐心”,做硬科技的“長跑”夥伴;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專業人才不可或缺。江蘇南京市在主要高校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廣招技術經理人,四川成都市明確未來3年培養引進技術轉移人才5000人……不少地方正打造“科技紅娘”隊伍,推動科技服務業提速發展,讓成果轉化更加高效。
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決定》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
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出臺新舉措,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塑造。
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持續加強——
今年初,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喬紅院士團隊自主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研製了人形機器人設計組裝“大工廠”,可以快速設計構建人形機器人硬體和軟體系統,並在高精度環境下進行快速驗證,大幅縮短現有研發週期。目前,該系統已研製出多臺Q系列人形機器人樣機,初步實現了面向不同場景的技術驗證。
“未來,我們團隊將繼續緊密圍繞構建人形機器人技術和産業創新鏈的總體目標,不斷突破關鍵技術、拓展應用場景、營造産業生態、強化支撐能力。”喬紅説。
從人形機器人到量子電腦,從腦機介面到6G網路設備……我國加快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各行各業新技術不斷涌現,增量式技術創新持續提升,生産力正向更高層次躍遷。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表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抓好科技創新這個“源頭活水”,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打通堵點卡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就要塑造與之相適應的生産關係,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是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同年5月,全國40家高校院所啟動為期3年的試點。截至目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6家上海高校院所已完成試點任務,675項成果完成賦權實施,轉化金額達10.66億元。
“賦權改革充分釋放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使創業公司的運營模式更符合市場需求,運營更加靈活。”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主任仲實説。
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引導更多資本流入創新創業領域,支援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各類優質生産要素順暢流動,在創新鏈産業鏈上充分轉化為先進生産力。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達46.3萬家,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工業網際網路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