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2024-07-08 08:16:02.0      來源:安徽日報

如果説“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想轉、不願轉、不敢轉、不會轉”難題,近年來,安徽省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速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科技發明從“書架”走向“貨架”。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魏宇學是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傳統的材料研發模式主要依賴‘反覆試驗’或偶然性的直覺發現,研發過程較長,加上化學的複雜性以及不同成分組合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這種試錯的方法變得不實用,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魏宇學介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團隊從2005年開始相關研究,並於2016年開展並行合成與高通量表徵裝置的研製,成功取得突破。

2023年,魏宇學、孫松科研團隊向所在學校申請科技成果賦權,相關成果經第三方資産評估公司評估總價值為人民幣500萬元,擬按照評估價格增資入股合肥壘行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安徽首批賦權改革試點單位,安徽大學自2022年開始進行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該校成果轉化科科長陳宜介紹,賦權改革後,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明顯提高。成果落地轉化為企業的項目,2021年僅有2項,2023年則有7項。轉化金額上,從2021年的1000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4400萬元。

自2022年,安徽省開始在省屬高校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2023年,試點單位擴展到106家,成果轉化打開新局面。據悉,這項改革改變傳統賦權改革模式,採取“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以技術轉讓方式讓渡學校留存的所有權份額,科研人員獲得全部所有權後可自主轉化。

“賦權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熱情,消除了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顧慮。”魏宇學感慨。

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需要打通轉化路上的“堵點”“卡點”。

據了解到,為破解科研人員“不敢轉”難題,安徽省推行成果單列管理。科技成果作為高校、科研院所的國有無形資産,其記賬、資産價值確認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一個理不清也繞不開的問題。此次改革,在科技成果不能退出國有資産管理清單的前提下,完善國有資産管理方式,將職務科技成果區別一般國有資産管理,充分給予試點單位成果處置權。

為破解科研人員“不會轉”難題,安徽省建立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改革試點單位均由“一把手”牽頭實施,強化財務、審計等部門協同。各市成立專班,主動為賦權成果落地提供場地、融資等全鏈條服務。連續舉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推介會、方案編制推進會、實務培訓會,指導試點單位“怎麼幹”“幹什麼”,提升賦權改革人員的專業能力。

此外,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決策擔責問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制度,消除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顧慮。列出試點單位和科研人員擔心成果轉化問責的八條情形,對不違背科學倫理和職業道德、無違規違紀違法行為、未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的,不予追究相關人員管理失誤責任,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真正卸下包袱。

“團隊的成果轉化很順暢,學校給予了全方位、全流程的支援和幫助!”魏宇學介紹,學校聯合有關單位為團隊成果制訂了系列轉化方案,並根據項目需求對接了投資機構和園區基地,解決轉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金、場地等問題。

像這樣的成果轉化例子,在安徽還有很多。截至5月底,全省累計賦權科技成果609項,成立(或入股)合肥中科採象、合肥幺正量子、合肥知冷等79家科技型企業。

責任編輯:李洋

聲明: 本文為資訊資訊,不代表數智中國觀點:如有違規或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分享到:
作者: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