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消費” 點亮長沙街巷小角落

時間:2023-06-21來源 : 掌上長沙作者 : 劉攀

在家門口的咖啡店來一杯拿鐵、去精品店挑一個小巧的頭髮飾品、下樓到花店選一束花……如今,遍佈街頭巷尾的社區小店,作為身邊隨處可見的“小確幸”,為消費者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愉悅和撫慰。它們開始在都市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因其便捷度,牢牢抓住了居民的心。

身邊:街頭巷尾的濃濃煙火氣

每天,家住鈺龍小區的于先生走出小區,都會轉彎來到路邊的一家“WULA咖啡”,喝上一杯的冰拿鐵。不同於開在大商場裏的連鎖品牌店,社區咖啡店多由個人經營,大多散落在城市的角落,注重産品品質和服務品質。

“社區裏的人情味是吸引我的主要因素,每天準時打卡,做一杯符合顧客需求的咖啡,與他們打成一片,這會讓我擁有很強的歸屬感。”店主小六告訴記者。

一家名為貝殼麵包空間站的小店則安靜地坐落在茶山鑫苑小區內,面積不大,但好評如潮。店裏商品的主要售賣對象就是附近居民,對産品的新鮮度、口味要求更高,也更加考驗口碑。

“週末,我習慣去小區門口的咖啡店點杯咖啡;平時下班了,也會在家附近的社區菜店買些肉菜,再順手買個麵包作為第二天的早餐。”住在龍湖鉑金島的林雨妍告訴記者,除了上班,她平時的活動範圍主要在家附近,社區中的店面已經能夠基本滿足她的日常生活休閒需求。

“我喜歡大商場的高端大氣,也無法拒絕街頭巷尾的濃濃煙火氣。”她表示,與三兩好友“逛吃”街頭,一聲吆喝、一份滷味都能讓自己的幸福感瞬間被“拉滿”。

“喜歡都可以試穿哦,這是店裏新上的夏裝……”每天早上10時,“西西裏”服裝小店都準時開門迎客,這是一個僅有30平方米的小店。店主李青説,雖然受到網購影響,但如今尤其是女性越來越注重體驗感,更加傾向於摸衣服質感、看衣服上身效果再購買。“每天要統貨,把新款衣服搭配上架等,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才關店,雖説忙碌但很開心。”

現象:點滴小事讓消費觸手可及

住在觀沙嶺附近的歐建軍是一名貨拉拉司機。每天早上五六點,他都會開著自己的金盃麵包車,將大量新鮮蔬菜從市場運往周邊社區的菜店和餐廳。“這幾年更多人希望在家門口買菜、吃美食,對送貨到府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接單量一直在穩步增長。”歐建軍説。

而在萬科裏金域國際的菜鳥驛站裏,不僅可以收取快遞,驛站更是“兼任”小賣部,門口的貨架上擺滿琳瑯滿目的商品,從飲料水果到柴米油鹽,只要推門進去,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品。

“快遞包裹有時候會破損,老闆都會及時提醒我們需不需要拒收。”楊女士對快遞小店的服務讚不絕口。“驛站在這裡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也經常有團購一些網紅糕點、生鮮的服務,價格又有優勢,還送到家門口不用自己去排隊,拿個快遞的功夫就一起帶回家了。”

作為在銀杉路一名經營鮮花的店主,周琴也向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三五天換一束花給家裏換個感覺,她的社區小店採用薄利多銷的方式,也積攢了眾多家住附近的回頭客。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體現在大家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中。如,想吃頓家庭大餐先就近置備原材料、為孩子報名家門口的興趣班、走幾步路嘗嘗開在社區的老牌飯店……這些場景無不閃現著消費的身影,這些觸手可及的消費也讓社區經濟愈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觀察:社區小店承載多元消費需求

小店小鋪裏大多藏著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作為城市商業的“毛細血管”,社區經濟也成為距離消費者最近的經濟形態。

不少大超市也開始小型化,做起社區生意。如永輝超市和盒馬鮮生,推進mini業態,佈局社區附近,主打生鮮品類。記者發現,蔬果銷售、寵物寄養、美容健身、菜鳥驛站等業態日漸覆蓋市內主要社區,在各個居民區,社區經濟新業態順應著居民愈發豐富的需求變得日漸多元化,服務模式日趨成熟的社區經濟,正讓市民的日常生活更便捷、更有溫度。

社區小店大多不那麼追求自身是否能成為“網紅”,它們更為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讓販賣的商品成為了人與人情感的介質。

“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原本就是經常出現、同時發生的。”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易禮鈞表示,繁榮的線下社區商業催生了便民小店,即時零售、社區團購等新模式,這些身邊的社區萬能店,也承載了市民近距離且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社區商圈會是以後的重點發展方向。”

當前,長沙正在加速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斷改善消費基礎設施,豐富消費供給,創新消費場景,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城市消費展現出了新的活力。散落在城中角落裏的萬千小店,也是新個體經濟的重要載體。它們必將隨著升騰的煙火氣,加速釋放活力,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引擎。(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攀)

(責任編輯:李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