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中國是世界上陶容器起源最早的國家,更是世界上瓷器發明最早並領先千年的國家。中國瓷器不僅是科技、藝術與文化的結晶,更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形象。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景德鎮考察調研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瓷器,與“中國”有著一樣的英文名,是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特質,深刻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燒制陶器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明産物。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天工開物》中對陶器的定義為“水火既濟而土合”。中華先民在長期燒制陶器的實踐中,通過改進對原料的選擇與處理,提高燒成溫度,併發明瞭釉,瓷器便應運而生。東漢晚期,以越窯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燒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完成了從陶到瓷的過渡,中國由此成為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考古資料表明,東漢晚期浙江上虞小仙壇窯址燒制的瓷器符合早期成熟瓷器的標準。這一時期,上虞地區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極大發展,曹娥江兩岸傍山近水處窯場林立,窯址達37處之多,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制瓷基地。早期瓷器大都屬於青瓷系統。“青,東方色也”,我國是農業大國,青色是萬物生長的顏色。青釉瓷器將抽象的色彩體現于具象的器物上,使中國農耕文化與青釉瓷器意境相融。此外,青釉瓷器追求溫潤瑩澈的效果,常常以“玉”和“冰”為喻。因此,兼有玉之優雅與瓷藝特質的青釉瓷器,自誕生之日便贏得了人們的認可與喜愛。唐宋時期,瓷器生産空前發展,名窯迭出,品種繁多。隋唐時期,興盛的南方越窯青釉瓷如冰似玉,北方邢窯細白瓷類銀似雪,共同形成我國陶瓷史上“南青北白”兩大體系。兩宋時期,除青、白兩大瓷係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出現了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和越窯係、龍泉窯係、建窯係、景德鎮窯係、耀州窯係、磁州窯係、定窯係、鈞窯係八大窯係。在宋代的瓷器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官窯瓷器,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追求淡雅清幽的裝飾風格,器型秀美小巧、線條優美。民窯瓷器則充分展現其作為日常器物的特點,器型簡單實用,裝飾樸實率真,反映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折射出傳統儒家的家國觀念。官窯與民窯風格迥然,各領風騷,使宋代瓷器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明清時期,我國制瓷業迎來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彩繪瓷、雕塑瓷成就輝煌,青花瓷成為瓷器的主流。景德鎮奉禦督造瓷器,始於宋朝,元、明、清因襲。明清時期,朝廷委派督陶官前往景德鎮,負責生産專供朝廷用瓷,景德鎮逐漸成為聞名天下的“瓷都”。中國瓷器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發展日臻完善,品種與工藝都達到歷史上的較高水準。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質樸;雍正時期瓷器輕巧俊秀,精雅圓瑩;乾隆時期瓷器精工細作,繁縟華麗。粉彩、琺瑯彩、像生瓷等是康雍乾時期制瓷工藝的重大發明。一部瓷器史,半部中國史。瓷器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一部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璀璨輝煌,凝聚了中華先民的智慧與才藝,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瓷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凝聚了中華兒女的匠心獨運。兩千多年來,瓷器從原始青瓷發展到成熟瓷器、白釉瓷器,再到各種顏色的釉瓷,紛繁多姿,無不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對美的不懈追求。越窯青釉瓷,清雅脫俗的自然之美。青釉瓷器源於夏、商時期的原始青瓷,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越窯青瓷釉色“溫潤如玉”、造型“美善相樂”、裝飾“大美無美”的審美特點,對後世白釉瓷器、彩繪瓷的發展有著廣泛且深遠的影響。越窯青瓷釉色光亮,淡雅清澈,給人以寧靜清新之感,是古人熱愛自然的內心寫照。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的秘色瓷“姿如圭璧,色似煙嵐”,道出了古人“尚玉”的審美意識和“以玉比德”的理想人格。越窯青瓷無論是作為生活用具、裝飾器皿,還是文房清供,都追求器物外形與功用的結合,物為器添趣,器為物之托,突出“美善相樂”的美學思想。“大美無美”則指越窯青釉瓷追求“意”的無限效果,認為自然無為是美的本質,樸素的裝飾在青釉的襯托下,影影綽綽,虛虛實實,顯得典雅靜謐。越窯青瓷集儒、釋、道三家之文化精華,展現了古人“虛靜”的生活哲學,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寧靜淡泊、克己中庸的性格特質。德化白釉瓷,修心向善的樸素之美。白釉瓷器興起于隋唐時期,德化白瓷是我國白釉瓷的代表,盛于元明,有“中國白”之稱。德化白瓷以質取勝、以白奪目,題材多元、內涵豐富,其瓷塑更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精品。德化傳統瓷塑作品造型優美,題材以佛造像、傳統神仙、仕女和宗教歷史人物為主。經典作品如明代瓷塑藝人何朝宗塑造的一尊掌管功名祿位的道教神仙文昌帝君像,其頭戴官帽,身披官服,左手持經書,右手藏露于袖中,神情嚴肅,但雙眼中又透露著慈愛的目光,給人以素然起敬與親和之感。德化瓷塑在細膩逼真的藝術雕塑中表達著崇德向善的含義,引導觀者修行向善,修心向上。吉州窯黑釉瓷,靜謐深邃的禪茶之美。黑釉瓷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到宋代受禪宗文化和茶文化的影響,逐漸發展形成以建窯、吉州窯為代表的黑釉瓷窯係。禪宗美學追求一種隨緣適意而又生機勃勃的自由境界,黑釉瓷器以“空靈”“極簡”之色體現禪宗的審美觀。作為黑釉瓷的典型代表,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展現出亦真亦幻、亦莊亦諧的禪茶之道。在黑色的茶盞裏飾以一片深秋時節的金黃落葉,葉子隨著沸水的注入呈現出漂浮之狀,仿佛是不經意間飄落碗中,牽動著飲茶人的思緒。吉州窯的制瓷工匠創造性地將加工後的樹葉放在瓷器上燒制,産生栩栩如生的樹葉紋,這既是他們在勞作生息中智慧的結晶,也是追求個人心靈的凈化和藝術境界的昇華。景德鎮青花瓷,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青花瓷産生於唐,成熟于元,鼎盛于明清時期。在大航海時代,青花瓷是我國主要的外銷産品,也是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它汲取海外文化因素,創新發展生産技藝,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直觀體現。透過歷史的眼眸,我們看到擁有藍色調的青花瓷與伊斯蘭文化“尚藍”的審美傳統不謀而合;抱月瓶、雙耳扁瓶等瓷器器型,是對波斯地區金屬器物特徵的兼收並蓄;C型、S型、漩渦形裝飾紋樣在青花瓷中的應用,體現了典型的法國洛可可裝飾風格……青花瓷將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元素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裝飾風格巧妙結合,以其煥然一新的姿態成為中國瓷器的典範,並逐步走向世界。一瓷越千年,文明跨山海。千年窯火,燃燒著中華民族的激情與創造力;中國瓷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技藝,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越窯秘色瓷、邢窯白瓷、長沙窯彩繪瓷、建窯兔毫盞、汝窯天青釉、鈞窯窯變釉、景德鎮青花瓷……這些聞名遐邇的瓷器品種,是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基於自然環境和生活經驗,在交流互動、互學互鑒中孕育出的璀璨明珠。它們各具特色又相互輝映,共同形成“中國瓷器”這一各民族共有共用的文化符號。博大精深的中國瓷器,詮釋著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生動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瓷器脫胎于陶器,中國陶瓷文化自古以來一脈相承,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的距今兩萬年左右的陶罐,是中國陶瓷文化的源起,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原始青瓷,隋唐時期的青釉瓷器、白釉瓷器,宋元明清的顏色釉瓷、彩繪瓷和雕塑陶瓷等,賡續傳承,絢麗多彩。陶瓷文化在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恰如“有源之水”,滋養中華民族綿延發展。▲西周 原始瓷青釉刻划水波紋雙係罐 故宮博物院藏
縱觀瓷器的發展歷程,中國瓷器于原料配方、窯爐結構、制釉技術、裝飾技法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從“就地取土”到“就地選土”“原料精選、處理”,從“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多元配方”,原料、配方的不斷改進為瓷器新品的出現孕育了良好的“基因”;從“平地堆燒”到結構簡單的穴式窯、薄殼窯,再到後來的饅頭窯、龍窯、馬蹄窯、葫蘆窯、鎮窯等,窯爐結構的不斷成熟為從陶向瓷的轉變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從“無釉”到“泥釉”“原始青釉”“成熟青釉”“高溫白釉”,再到各類高低溫顏色釉,制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中國瓷器百花齊放盛景的形成增添了“色彩”;從“印紋”到“彩繪”“刻劃”“堆雕”,再到各類綜合裝飾,裝飾技法的不斷創新是中國瓷器吐故納新的真實寫照……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正是由於制瓷工匠的持續傳承與創新,中國瓷器方能脫穎而出,最終奠定瓷器大國的歷史地位。中國瓷器史無疑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一個生動注解。歷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締造了中國瓷器融合發展的文化現象。展開瓷器紛繁的畫卷,我們看到景德鎮匯聚“五府十八幫”瓷業人員,創造了“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瓷腰鼓是胡樂文化與中原陶瓷文化彼此共融的創造。北朝時期,細腰鼓傳入中原;唐宋時期,瓷腰鼓開始流行,且形制可分別為北方地區的對稱形和南方地區的非對稱形。考古資料顯示,景德鎮樂平南窯在唐代中晚期就同時生産這兩類瓷腰鼓,這表明當時景德鎮地區已經出現繁榮的貿易往來,制瓷工匠通過南來北往的商人,了解行業動態,緊跟時代潮流,製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瓷器。中國瓷器是多元文化兼收並蓄的結晶。在一場場世界文明交流互學共鑒的盛況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中國瓷器的身影。以梵文、纏枝花紋、Y字形開光(來自中東的金銀器元素)為構圖的紋飾,以軍持(盛水器)、方流執壺、雙耳折方瓶為特色的器型,南海1號、南澳1號、小白礁1號等沉船遺址出水的數量龐大的外銷瓷器,都是中國瓷器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體現。瓷器是民間和平往來的使者,是“協和萬邦”外交思想的體現。在民間,瓷器以瓶為大宗,“瓶”在漢語裏有平平安安的寓意,因此常被當作禮品贈送給友人。同時,瓷器也是民間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中國瓷器外銷從晚唐到明清時期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促進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在官方,瓷器不僅為王公貴族所珍愛,朝廷還將瓷器和絲綢等物品賞賜贈送給往來國家。直到近現代,瓷器作為中外人民文化聯繫和友誼的紐帶,屢次亮相,驚艷世界。借力“一帶一路”,瓷器成為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和平使者”,促進中華文明傳播,彰顯大國風範。中國瓷器,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加強瓷器保護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還要持續弘揚中國瓷器文化,使其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為璀璨的光彩,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