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柳州螺螄粉等上榜國家級非遺名錄 列入名錄項目有哪些特點?

發佈時間: 2021-06-11 16:34:54 |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 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日前,國務院批准了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涵蓋文學、戲劇、傳統技藝等內容。

文化和旅遊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將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其中予以保護。其中與飲食相關的民俗類項目也紛紛上榜,比如火宮殿臭豆腐、柳州螺螄粉、沙縣小吃、凱里酸湯魚等知名小吃、菜品的製作技藝。這次列入名錄的項目體現了哪些特點?評選過程較以往有什麼特別之處?尤其是各地美食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介紹,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突出體現了關注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兼顧區域協調發展、重視瀕危項目的保護等特點。王曉峰説:“一批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列入名錄,其中包括了塔塔爾族傳統糕點製作技藝、赫哲族嫁令闊、獨龍族民歌、門巴族薩瑪民歌等人口較少民族的項目。14個目前尚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級市(含直轄市區、縣)推薦申報的18個項目列入名錄,96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103個項目,如圖什業圖刺繡、松桃苗繡等項目列入名錄,沙縣小吃、柳州螺螄粉等一批服務民生、惠及百姓的非遺項目列入名錄。桓仁盤炕技藝、寧河戲、霞爾巴貢等具有重要價值、亟待保護的項目列入名錄。”

據介紹,截至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1557項。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王晨陽表示,我國于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非遺保護的國際事務,在非遺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王晨陽説:“我國2020年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太極拳,蘊含著中華民族關於陰陽迴圈、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和立身中正、謙和禮讓、尊師重道的價值觀念。壯族補糧習俗,傳達著中華民族崇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比如錢氏家訓家教、德安義門陳家訓傳統、呂氏鄉約鄉儀等規約習俗,這次都列入到第五批名錄當中,體現著中華民族家國天下、重德修身、克勤克儉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這些項目都充分體現了《公約》所倡導的增進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互相欣賞、促進對話的宗旨,可以被加入《公約》的170多個國家所廣泛接受和認可。”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王晨陽介紹,飲食類非遺項目不僅僅只是飲食製作的技藝,它是一整套與食材遴選、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費相關的知識和實踐,是人際交往、禮儀節慶等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達著中國人尊崇自然、順應時節、食治養生等思想觀念和健康理念。在本次公佈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當中,共有18個飲食類項目列入,13個項目進行了擴展,涉及了5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王晨陽説:“其中就包括了中餐烹飪技藝與食俗這樣的綜合性項目,徽菜烹飪技藝、潮州菜烹飪技藝、川菜烹飪技藝、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這樣的地方菜係項目。還有沙縣小吃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桂林米粉製作技藝、蘭州牛肉麵製作技藝等食品製作技藝項目,以及君山銀針茶製作技藝、古井貢酒釀造技藝等茶類、酒類非遺項目。”

王晨陽表示,在本次評審過程中,各地推薦申報的飲食類非遺項目數量較多,包括與飲食相關的民俗類項目共135個,因此評審在非遺10個門類的基礎上,單獨設立了飲食類評審專家小組。

飲食類非遺項目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近年來,許多非遺項目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融入現代生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王晨陽説:“沙縣小吃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帶動了數十萬人就業。柳州螺螄粉是柳州這座城市的特色名片,是當地民眾的集體記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如今,柳州螺螄粉已經發展成為面向全國的特色産業,帶動了養殖、種植、加工以及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在解決就業、脫貧致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