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廣州“行花街”等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發佈時間: 2021-06-11 09:07:10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廣州“行花街”等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五色沙河粉(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中新網廣州6月10日電 (記者程景偉)國務院10日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廣東省有18個項目入選,其中廣州市共有米粉製作技藝(沙河粉傳統製作技藝)、春節(行花街)、針灸(嶺南陳氏針法)、蔡李佛拳(廣州北勝蔡李佛拳)等4個項目進入公佈名單,數量位居全省首位。

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當天介紹,迄今為止,廣州市的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已達到21個。

米粉製作技藝(沙河粉傳統製作技藝)

沙河粉是廣州一種大眾化的米製品,因最早出自廣州市沙河鎮而得名。據考證,沙河粉是由以打石為業的“東江客家人”創制,至今沙河地區仍流傳著沙河粉由來傳説。

民國時期,廣州沙河鎮已形成義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較有名氣的沙河粉店。沙河粉以手工製作為主,其傳統做法是取白雲山九龍泉水浸泡大米,將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用水、選米、磨漿、蒸制是做好沙河粉的關鍵步驟,上乘的沙河粉要做到“薄而透明、韌而爽滑”。如今,沙河粉早已衝出廣州,遍及世界各地。無論在天涯海角的星級酒樓或“走鬼”排檔,一份炒河粉,都是對食客最好的慰藉。

市民行花街(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市民行花街(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春節(行花街)

“行花街”即廣州著名的迎春花市,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廣州迎春花市一年舉行一次,每年由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淩晨結束,以喜慶熱烈的氣氛、祥和美好的寓意受到民眾喜愛。

廣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當時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産區。其時,搭起了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們稱之為“花街”。當時廣東羅浮山的藥市、東莞的香市、廣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稱為廣東“四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年宵花市,花市成為廣州人年節的重要節目。

如今,在除夕前一個星期,廣州各區就開始籌備花市活動,有關部門為花農搭棚架攤檔售花。這些花架一層層沿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每個花市的出入口處,還搭起絢麗輝煌、雄偉壯觀的迎春花市牌坊。花農預早幾天就開始把一些大盆的花木陸續運來。臘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開始,那時十里花街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花市的花融合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花卉語言,如金桔的“桔”和“吉”同音。

陳全新在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為病人飛針治療(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陳全新在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為病人飛針治療(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針灸(嶺南陳氏針法)

嶺南陳氏針法是廣州中醫世家陳氏家族獨創的特色針法,集多種針法特點于一體,包括陳氏飛針法、陳氏分級補瀉手法和陳氏導氣手法等,經歷代傳人的甄辨、整理與推廣,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針灸理論和實踐體系。嶺南陳氏針法自1895年陳寶珊在西關開設“大國手陳寶珊醫館”起,歷經陳寶珊、陳錦昌、陳全新、陳秀華等五代人逾百年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多年來,“嶺南陳氏針法”治療內、外、婦、兒、骨傷等常見病和疑難病取得明顯療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北勝蔡李佛拳傳承人房勝棠使用秤樁練習右標撞動作(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北勝蔡李佛拳傳承人房勝棠使用秤樁練習右標撞動作(資料圖)。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蔡李佛拳(廣州北勝蔡李佛拳)

廣州北勝蔡李佛拳始創于廣州,主要分佈于廣州市的白雲、越秀、荔灣、花都等區,輻射周邊地區,還遍佈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蔡李佛拳是由廣東江門新會縣京梅鄉人陳享于1836年始創的新拳種,它糅合了佛家掌、李家腳、蔡家拳三家之精華。1851年在陳享的授意下,張炎創辦了佛山鴻勝館。及後由張炎弟子雷燦後至廣州設館授徒。廣東開平人譚三投雷燦門下學習鴻勝蔡李佛拳及醫術,他不斷鑽研和改革技擊之術,豐富了蔡李佛拳技法。他借鑒北派拳精華,彌補了南拳腿法的不足,武術界稱之“南拳北腿佛家掌”。因武館設于廣州小北,後易名為“北勝”,譚三被尊稱為“北勝蔡李佛拳”宗師。

廣州北勝蔡李佛拳有拳術16套、器械25套、對練套路6套、基本功2套、內功練5套,樁法以秤樁為主。繼承了姜指拳和以穿、撓、挂、掃、插為主的特點,在技法上創新出連環插捶(拳)、偷漏手、走馬挂掃、高樁馬、出膊(膀)等20多個招式。(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