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以本然之心傳承金絲琺瑯畫

發佈時間: 2021-06-10 08:49:1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圖為郭巍(左)在“本然造物”金絲琺瑯非遺傳習館向學員講述掐絲要領。鄒金濤攝

位於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西側的楊梅竹斜街是文藝青年的熱門打卡地,老北京兔兒爺店、採瓷坊、模範書局……老北京風情與時尚潮流在這裡交相輝映。楊梅竹斜街79號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舖,外墻門牌上的宣傳語“僅供手工繪畫愛好者交流學習”彰顯出小店的與眾不同。

推門入館,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墻上懸挂著的一幅幅色彩鮮艷的金絲琺瑯畫以及長桌上擺放的雪青、藕荷、翠綠等上百種色彩繽紛的顏料罐,幾位年輕人正拿著剪刀、鑷子擺弄著手中的銅絲,彎成不同形狀的線條貼在畫板上。這是一家金絲琺瑯畫DIY線下體驗館。從2010年至今,已有上百萬人通過小店和網路平臺了解到這一傳統工藝,創始人郭巍還于2016年受邀參加國家藝術基金“大國工匠中國傳統手工藝作品歐洲巡展”,遠赴義大利米蘭、英國倫敦展示中國琺瑯畫的魅力。

景泰藍也能“作畫”

説起“掐絲琺瑯”,人們的第一反應或許是景泰藍,形形色色的景泰藍器物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北京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因在明朝景泰年間得到很大發展而得名。其技藝是用銅作胎,將細銅絲軋扁後以手工製成各種圖案,掐、焊、貼在胎體上,再施琺瑯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後製作出成品。

如果不用銅胎,不做景泰藍瓶,而是用掐絲琺瑯的傳統工藝作畫呢?這樣會不會點燃年輕人了解、體驗老手藝的熱情?郭巍想。

2017年,郭巍把經營多年的金絲琺瑯畫體驗館開到了楊梅竹斜街,並取名為“本然造物”。“‘本然造物’,取‘本然’之初意,做肚腹之本心。”他説,“我的‘本心’是通過專業的DIY教學,以接地氣的方式活態傳承金絲琺瑯畫這一非遺手工藝,為參與者打造減壓靜心、交流分享的平臺。”

這裡不以賣畫為主,而是重在體驗、傳承。

“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本然造物’,郭老師用一朵‘萬能雲’為我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只見金絲線在他手中一會折成直角,一會變身雲團,一會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牡丹,令人稱奇。”談到第一次接觸金絲琺瑯畫的經歷,學員子韜記憶猶新。在郭巍指導下,經過拓圖、掐絲、粘絲、點藍、定畫、晾幹,一幅牧童騎在牛背上的《小放牛》製作完成了,他把這幅作品送給了家裏的長輩。

“我給學員傳授的金絲琺瑯畫製作技藝源於‘燕京八絕’之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景泰藍製作技藝,主要是通過鋁和鐵製成的金絲為線條形構輪廓,之後在輪廓內填入琺瑯製成的顏料完成畫作。這種作畫方法汲取了景泰藍製作技藝中‘掐絲’與‘點藍’的精髓,省去燒藍、打磨、鎏金等操作難度大且不便於學習體驗的工序。”

“郭老師,這個貓耳朵怎麼掐絲啊?”“郭老師!救命,我點藍時顏色串了。”“郭老師,您看這花瓣用什麼顏色好?”“本然造物”金絲琺瑯畫非遺傳習館裏,學員們有的正在利用金絲的韌性將其彎製成不同線條組成的圖案,有的正在用玻璃吸管吸取釉料往絲胎裏填涂,有的填好了釉料正用刮刀涂勻顏色。

“景泰藍製作技藝非常複雜,很多學員是零基礎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除了省略了一些環節,在工具上也做了創新。傳統來説,‘點藍’需用特製的長柄藍槍鏟將釉料一點點往絲空裏填涂,並用玻璃吸管吸取釉料。為了便於教學操作,我把藍槍置換為油畫用具——刮刀。”郭巍説。

應學員們個性化訂制的要求,金絲琺瑯畫的題材也不再局限于傳統,而是涵蓋了形形色色符合現代審美的圖案。在郭巍手把手的指導下,學員們做出了傳統的五福捧壽圖、憨態可掬的老虎、瀟灑逼真的動漫人物……一到週末,小店裏就座無虛席,十幾名學員共同作畫的場面讓郭巍累並快樂著。

圖為金絲琺瑯《千里江山圖局部(一)》。郭巍作

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美術

從第一次接觸掐絲琺瑯到拜師學藝、創作實踐、開設傳習館,10多年來,郭巍在非遺技藝的研習與傳承上孜孜不倦。

“嚴格來説,我是學美術出身,卻為掐絲琺瑯吃了不少苦頭。”郭巍説。他從小學習美術,曾師從國家一級美術師盛錫珊老先生,擅長工筆繪畫和油畫。10多年前的一次經歷,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

“我當時看到一個掐絲唐卡的展覽,雖然是初次接觸掐絲琺瑯工藝,但我當場就被震撼住了,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開始拜訪、請教掐絲琺瑯工藝的傳承人,並去工廠觀摩學習。剛開始是自己學、自己做,有了一點心得之後,就想讓更多人愛上這門技藝。”郭巍説。

他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創業之路。虧本、店舖搬家、客源少、沒影響……大大小小的困難沒有擊垮他。“要幹好一件事,興趣與專長缺一不可。興趣為我提供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援,專長則讓我擁有堅持下去的信心。”郭巍説。

郭巍的專長是油畫,熟悉現代美術的色彩體系,能不能把傳統工藝與現代美術體系相結合,創新琺瑯畫的色彩表達,讓畫面更加生動立體呢?

“金絲琺瑯畫和景泰藍使用的琺瑯屬於同類,通俗講,就是不同顏色的小顆粒。通過調和它們,可以幻化出千變萬化的顏色,類似馬賽克的原理。”郭巍不斷琢磨後,有了這樣的想法。

在“本然造物”裏可以看到,學員在“點藍”時,手邊都有二三十種顏色,比如綠,嫩綠、翠綠、墨綠等色的琺瑯,就擺了六七種。在靠墻的架子上,一個個塑膠小碗裏裝著顏色各異的琺瑯,讓人宛如走進了色彩的海洋。“柴米油鹽醬醋,大家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拿回家做,那味道可千差萬別。我就像一個廚子,負責去調配、安置這些調料。”郭巍説,“傳統的掐絲琺瑯製作技藝多表現平面圖案,色彩相對單純,我嘗試增加色彩的變化,這樣畫作才能更加氣韻生動。”

基於多年學習美術積累的對色彩的理解與敏銳感知,一幅幅完成“掐絲”的半成品被填充上他為學員精心調製的各色琺瑯,呈現出“金絲勾勒、光影結合”的動人效果。傳統景泰藍製作技藝的精髓結合了現代美術的色彩體系,讓金絲琺瑯畫具有高度的包容力,可以應用於各種繪畫題材,迎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深受學員喜愛。

創新還不止于顏色。

挂在墻上的《千里江山圖局部(一)》是郭巍耗時一個月創作的新作。燈光照耀下,金絲熠熠生輝、琺瑯流光溢彩,整體畫面明暗相形、虛實相生。在用金絲琺瑯技藝對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進行再創作時,郭巍首先根據對畫作的感受和理解,重新規劃空間、色彩、線條,做到“胸有成竹”,力求在運用傳統技藝的同時,兼顧國畫的基本理念。“比如,遠處的山要‘虛’,需用‘提絲’法加以表現,而在調配色彩時,要從整體上把握顏色深淺的變化,如此才能自然地呈現山巒的錯落感與層次感。”郭巍説。

俗話説,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傳習非遺的同時,郭巍的技藝也在教學相長中更加精湛。

圖為劉廣全(左)、張英(右)夫婦正在“點藍”。受訪者供圖

傳統工藝進入現代生活

2016年,王天陽在郭巍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幅金絲琺瑯畫,是自己的Q版肖像畫。後來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幾年間做了20多幅。有段時間,他一下班就來店裏,待到坐末班公交回家。

“作畫的過程雙手都要操作,能強迫自己放下手機,擺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全身心沉浸其中。”王天陽説。自從被金絲琺瑯畫“圈粉”後,他發現自己的心更靜了,傳統工藝的光芒正照亮現實生活。

題材的拓展,讓金絲琺瑯畫融入時代潮流。“想做什麼都可以,各種新潮、現代、個性化的圖案都能被傳統工藝表達出來。”王天陽説。隨著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學員們也傾向於用金絲琺瑯畫表現愛寵的形象。與“本然造物”比鄰而居的退休夫婦劉廣全、張英是郭巍的老學員,在他們創作的多幅畫作中,有一幅便借鑒飛天貓的造型,為自家收養的九隻貓造像,畫中的貓兒靈動可愛、栩栩如生。

來“本然造物”的人,或為消遣娛樂、或為拓展體驗、或為人情贈禮,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愛手工、愛傳統文化。這些年,令郭巍欣慰的是,有些學員從學習技藝一步步衍生出了對金絲琺瑯畫自覺的藝術追求,梧桐便是其中一位。

梧桐是理科生,一次偶然的嘗試開啟了她對金絲琺瑯畫的興趣。前不久,國家博物館一個清代食盒上精密繁複的花紋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決心用金絲琺瑯畫對這一傳統圖案進行再創作。為了拓圖,她數次往返博物館;剛從西藏歸來不顧尚未消退的高原反應,第一時間趕到傳習館繼續自己的創作。金絲琺瑯畫已深度融入她的生活。

“讓傳統工藝走入現代生活、成為時尚潮流,既需要堅守,需要心手相傳,也要適應大家個性化的需求。‘本然造物’的思路是‘標準化運營下的非標準化’。‘標準化’指的是每位學員都學習統一的標準化流程,通過簡單操作能完成作品;‘非標準化’指的是針對每位學員的特點、繪製對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因畫備料,讓大家有驚喜。”

作為非遺金絲琺瑯畫傳承人,郭巍的夢想是堅守工匠精神,將傳習館從北京逐步擴展到其他地方,讓更多學員畫出自己滿意的金絲琺瑯畫。(鄒金濤張鵬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