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中生代的龐貝城”——“熱河生物群”大展開幕在即

發佈時間: 2020-11-27 13:16:5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一涵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即將在11月28日開幕。


展覽主題背板圖


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産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游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這一時期的環境溫暖潮濕,伴有旺盛的火山活動,水生生物多以淡水湖泊為家。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中生代的龐貝城 (a Mesozoic Pompeii)”之稱正是因此而來。近三十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繼發現,從而使得這一地區生物組合類型越發豐富,為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例證。其中就包括了“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諸多“明星”生物化石60多種。


展廳局部圖


先讓我們見識幾位將在這次大展上露面的“明星”們:


這是有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


有胎盤動物的祖先——攀援始祖獸


因為噴發在空中的火山灰迅速掩埋,因此保存下了古生物的最真實樣貌,比如這兩具珍貴的化石標本,就連古生物的皮膚保存都依舊清晰可見。


保存有皮膚的大型禽龍類——楊氏錦州龍


著名的“恐龍木乃伊”——鸚鵡嘴龍的原始埋藏


接著請出大名鼎鼎的“飛上藍天的恐龍”,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顧氏小盜龍具有的羽毛結構和功能已經能夠讓恐龍告別陸地,開啟天空飛翔模式。甚至在更進一步有關恐龍羽毛的研究中,科學還原了顧氏小盜龍羽毛的色彩,使我們有幸目睹這位“黑羽精靈”的風采。


已知發現最早的具有色素色的小型獸腳類恐龍——顧氏小盜龍


接下來介紹的這位,則代表了原始鳥類的出現,聖賢孔子鳥的羽毛狀態與小盜龍又有不同,為鳥類演化史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


原始基幹鳥類——聖賢孔子鳥


以及被稱為“第一朵花”的早期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這些石板上的植物在告訴我們,早在一億多年前開花植物就已經悄然出現,是它們揭開了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的序幕。


早期被子植物——遼寧古果


這些還只是此次大展部分展品,此外還包括翼龍、奇異帝龍、“中華四朵花”等在內的其他重要化石發現都將在展廳中等待觀眾的到來。更加值得青少年觀眾期待的是,該特展的展陳設計由合作方檯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扛鼎,該館的資深展覽設計人員將中華傳統文化形式如皮影、拉洋片、相聲等精心融入其中,為觀眾講述古生物演化的科學故事。這種趣味性、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展示方式,不知是否會讓青少年觀眾們倍感期待?


特色互動設計項目圖


本次“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大展是一次“高端”化石藏品的匯聚,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實力與成果的集結展示。“收藏自然歷史遺存與物證,專注自然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精心服務社會與公眾”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辦館理念,經多年積累、收藏了大量“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的古生物標本,業已開展相關科學研究並不斷取得新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著名科學雜誌發表了多篇專業成果。


展覽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財團法人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先期于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了展示,掀起寶島公眾媒體和科普圈的古生物科學傳播熱潮。合作辦展擴大兩岸博物館間的學術合作與文化交流,促進高科技手段在古生物科研科普領域的創新與交叉,體現科學文化機構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的文化責任與歷史使命。


本次“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大展為公益展,展期為2020年11月28日至2020年12月2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