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

發佈時間: 2020-11-19 08:53:08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人民觀點)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⑦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瑯滿目的文化産品,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共同營造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昂揚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糧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回顧“十三五”時期的文化建設,藝術創作碩果纍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遺産保護水準穩步提升,文化旅遊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步伐加快,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瑯滿目的文化産品,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共同營造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三五”時期,從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我國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持續提升,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日益健全。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昂揚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糧,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衡量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水準的重要標準,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裏過大年”“上元之夜”等活動精彩紛呈,給觀眾帶來一場場文化盛宴;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在戈壁草原輾轉跋涉,為當地農牧民送去歡聲笑語;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遺+扶貧”打開鄉村發展新思路,老百姓過上了“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的幸福生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個,覆蓋率超過95%;2019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達60.0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4%。不斷涌現的文化生活新方式,覆蓋城鄉的高水準公共文化服務網,早已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三五”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實踐證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嚴峻挑戰。這場與病毒的較量,是物質的角力,也帶來精神力量的激發。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誕生了一批感人至深、凝心聚力的優秀文藝作品。由此更能深刻理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有信心和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站在新起點、奮進新征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們就一定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