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出版

以五音提挈譜田錫“正直”壯歌:《大宋籍田歌》帶來的啟迪

發佈時間:2024-12-16 14:15:37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馮俊龍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如何給1000多年前的老鄉寫一部長篇小説,並且通過這位歷史人物給今天帶來啟迪?四川作家張生全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2024年10月,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生全的《大宋籍田歌》,書寫了出生、成長在蜀地洪雅(今四川眉山洪雅)的田錫跌宕起伏的一生。田錫30歲遊學長安,38歲由榜眼入仕,直言敢諫、勇於擔當,一生竭力促成以和治國,提倡休養生息,致力於耕讀傳家和禮儀教化。在時代風雲激蕩、世界局勢瞬息萬變的今天,曾經被稱為“迂腐”“治郡無稱”的田錫,在張生全筆下,閃現出不一樣的光輝。

“古之遺直”為民拼死直諫

自古以來,天下安,百姓安。戰爭乃老百姓幸福生活的頭等大忌,公平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重要基礎。比田錫晚生97年的蘇軾,稱這位前輩鄉賢為“古之遺直”,是他深受田錫崇文尚學、敢言直諫影響發出的肺腑之言。

宋朝開國,中原尚未統一,政局也不穩定,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匆忙繼位的太宗趙炅,鬥志不減,連年征戰,雖然一統中原,不過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且陷戰陣,中箭負傷。他不甘“受辱”,更想打敗遼國,建立不朽戰功,以揚名萬世。聽説能徵善戰的契丹名將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相繼病重,太宗想立即重啟戰端。田錫乙太宗自己曾經説過的防衛邊關“在德不在險”為由,力阻開戰。

宋太宗的皇位雖然因為“燭影斧聲”帶來千古疑問,但他確有“文治武功”的雄心抱負。軍事能力上的欠缺,使太宗更看重能臣的意見。田錫在當時的官職並不大,只是被貶謫到偏遠之地海州的一個小通判,“但並不表明太宗厭倦了田錫”(摘自《大宋田籍歌》,下同)。田錫的才華、正氣、忠誠,表現在他善於思索、敢於直諫、無所畏懼。在太宗心目中,田錫肯定是不可或缺的能臣。

田錫不但成功勸阻了戰爭的發生,還以無尚勇氣與足智多謀,在巴蜀平定義軍、救回大殿下趙元佐。田錫坦承:“蜀地之所以三十多年來都沒有完全歸附朝廷,確實與朝廷在治蜀上的傲慢、潦草及殘酷有很大關係。”同時,他深知老百姓要有安定的生存環境,國家必須實行休養生息、寬簡持政:“我們只要走近他們,拂去那些塵埃,一定能夠點燃他們的熱情和忠貞。”

飽讀詩書、深諳儒學之道的田錫,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牢記孟子説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他遠非一般“文官不愛財,再平庸也是良吏”的封建官吏可比,常懷憂國憂民之心,常思安邦安民之策,屢屢“以死直諫”,從不退縮。

貫穿全書的“瓦屋春雪”,是産自眉山洪雅瓦屋山的一款極品名茶。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採摘時節、獨特的制茶過程,使其無比珍貴、價值高昂。大宋實行茶葉專賣制度,“一些官員為了追求政績”,同時從中大肆盤剝牟利,茶農收入銳減、茶販子無利可圖,於是王小波、李順聚眾起義,造成社會動亂。心憂天下的田錫,對此弊端洞幽察微,心憂如焚,挺身而出,極力化解。

《大宋籍田歌》通過瓦屋春雪産生的一系列人命關天的血案,拋出了一個嚴肅的社會命題:市場自由經濟與政府宏觀調控孰優孰劣。任何商品在市場上流通,都會因為它産生的利益而引起慾望氾濫;束縛慾望就要制定規則;制定規則即是調控利益分配;利益分配決定“國富”還是“民富”、“共同富裕”還是“貧富不均”,隨之而來的是物價波動、社會穩定等等系列問題。

沒有學過社會經濟學的宋朝能臣田錫,以封建知識分子的眼光,清晰分辨出適當稅賦和與民爭利、苛政猛于虎與官逼民反之間的關係,深切同情巴蜀義軍中大多數底層貧民,理解他們係由“官逼民反”。即使沒有聖旨,田錫也斗膽在陳州開放茶葉市場,在成都大街小巷張貼“約法三章”,允許民間自由買賣瓦屋春雪,以此化解官民矛盾。

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它能高效、自由地調節商品價格,但同時也具有盲目、滯後的缺陷。政府能宏觀、強制調控市場,但計劃的結果、超前的行為,卻明顯僵硬。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各有利弊,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點、避免它們各自的缺陷,才有可能讓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産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促使社會安定和諧。

田錫認識到“官倒”的巨大危害,千方百計平衡各方利益,他提請政府注意“只要官府中人不參與瓦屋春雪的銷售,就不會傷害百姓利益”。他認為決不能“因噎廢食”,徹底禁售,如同“倒洗澡水時……把孩子一起倒了”。田錫放開市場、搞活經濟,既對國家有利,更對百姓有益,事關國計民生,對後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什麼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應該是這東京城裏的望火樓,它雖然顯得孤獨,不合群,終年被寒風吹徹,被烈日暴曬,但因為站得高,因此能夠俯視整座城市。哪有火情,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並及時發出警告的聲音。”張生全通過田錫之口説出的這番話,把田錫一生無私無畏、敢為天下先的政治抱負,聲情並茂地描繪出來,實實在在是給田錫樹立了一座永不垮塌的文字豐碑。

“天下正人”心繫國計民生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這樣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太宗對宋朝歷史的貢獻,與他接受文官勸諫和大力發展農業關係密切。田錫堅持舉行“籍田禮”“鄉飲酒禮”,也就是在注重農耕和人民教化這兩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要吃飽飯,肯定要耕地種田。土地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發展空間,糧食是保證國富民強的根本底線。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保護耕地紅線,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也是基本國策,田錫一生堅持舉辦“籍田禮”的背後,是心繫國計民生的責任擔當。

田錫出生在五代十國的後蜀宋初,他親眼目睹舊朝崩潰、新朝建立,“他知道,一個繁盛輝煌的王朝,第二代皇帝是至關重要的。第二代皇帝如果策略不當,像秦二世、隋煬帝那樣,王朝很可能迅速傾覆。”田錫是宋朝第二代皇帝趙炅開科錄取的進士榜眼及第,飽讀詩書,他知道第二代皇帝應該如何讓民眾“休養生息”:“青壯年不是去打仗,而是待在家裏生孩子種莊稼,人口多了,糧食多了,國才能富,民才能強”。田錫清楚,人口、糧食才是國強民富的根本。

太宗皇帝的治國理念和基本政策,為整個大宋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在田錫鍥而不捨的堅持下,終於答應舉行籍田禮。籍田禮只不過是古時舉行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意在鼓勵民間耕種。田錫持之以恒堅持舉行籍田禮,是渴望“能讓大宋喘一口氣,安安靜靜休養幾年”,迎來“雕幾返樸,風化還淳”“時歲豐穰,生物暢茂”的盛世美景。但他陷入權臣、官宦和皇室的勾心鬥角和權力慾望的爭奪中,歷經坎坷,因而殫精竭慮。

忠臣可以謀國、謀事,卻不一定能像謀臣甚至權臣、奸臣那樣為己謀利。田錫經常遭受各種打擊,多次被貶謫,從不同人物的口中,可以看出緣由。比如姦細組織的潘閬説他“經常給咱們大宋亂開藥方,一會兒瀉藥,一會兒補藥,已經讓大宋沒病也吃出大病來了”,田錫顯然不受姦佞待見;寇準説他“正是正,但未免有些迂腐,所以他才會多次遭遇挫折”,田錫確實太過於剛直;太宗認為他“缺乏臨場決斷能力,但他性格沉靜,頭腦清醒,有謀略,敢直言”,田錫的優缺點明顯;田錫認為自己是“崇尚溫柔敦厚中庸之道的人”。總而言之,田錫勤勉肯幹、耿直敢諫,不但是太宗口中的“大正”,也是比他晚生49年的范仲淹筆下的“天下正人”。

這樣的“正人”堅持舉行籍田禮的同時,還一直在籌備舉辦“鄉飲酒禮”。田錫“從小讀聖賢書,知道一個人守住素心和良心有多麼重要”,深深懂得教化的作用:“只有用經書教化他們,讓他們曉禮儀,知仁愛,懂謙讓”,社會風氣才會大變。要做到這些,最簡單便捷的途徑,就是大量刻印經書,讓人們尊奉“存乎于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道統,“為國家輸送更多的有識之士”。

這樣的教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移風易俗,沒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持續推進能完成嗎?”田錫同榜狀元,也算是田錫政敵的胡旦説的確實是實情:“按照咱們大宋的規矩,三年一考核,就算不升遷,最多也不會讓你在一個地方任職超過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裏,你整幾所破破爛爛的學校,能夠移風易俗嗎?”田錫慷慨陳詞:“教化確實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總在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若是所有的官員都限于三年考核期,只做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海州的風俗永遠不會向好!”“只要有波紋,必然驚動魚蝦;只要驚動魚蝦,必然能給它們留下記憶;有了記憶,它們必然會做出反應;做出反應,久而久之就能夠改變。這叫什麼?這叫久久為功。”大宋一朝,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遺憾,但也有很多地方被後世景仰,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有了田錫這樣的“正人”嘔心瀝血,從長計議。

“官員限于考核期急功近利”的現實,在今天依然存在。“考核”束縛住很多官員手腳,他們在相對短時間的任期內,只想抓看得見的政績;接任的官員,更不想做“無用功”,結果可想而知。幸運的是,雖然今日“胡旦”尚未絕跡,但更多“田錫”已然增多。

“在京城舉行籍田禮,在地方上舉行鄉飲酒禮,是老夫一生的夢想。只要老夫還沒有倒下,就要追求下去。”田錫這樣的固執堅韌,給今天的官員們樹立了標桿和榜樣。

精巧佈局足以軌物范世

古今明君賢臣,皆以天下太平為己任。風清氣正、君臣和諧,社會才能安定。田錫所在的宋初,恰恰皇室不安、官宦權鬥,一派亂象。《大宋田籍歌》充分運用史實,通過巧妙構思,在紛亂如麻的千頭萬緒中,終將田錫從故紙堆中打撈出來,精雕細刻成像,讓後世瞻仰。

權力以財富和武力作為支撐,吸引不同慾望的人形成不同的圈子。宋太祖的“黃袍加身”,宋太宗的“斧聲燭影”,讓存在319年的大宋對武力格外提防。放鬆武治的結果,是龐然大物般的大宋經常挨打,最後“死得很慘”。但同樣是因為放鬆武治加強文治,才讓有宋一朝,成為有國祚三百多年,讓世界矚目文化和經濟的“龐然大物”。

《大宋籍田歌》是給田錫樹碑立傳的一部歷史小説,但它同時塑造了宋朝人物群像,不管君臣、百姓,還是宮娥、販夫,只要出現,無不引人注目。這和許多歷史小説作品人物單一、幾無背景有天壤之別。田錫不再是像其他作品裏的歷史人物一樣,一個人孤單單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這樣的結果,當然與作者的知識積澱、駕馭文字的功力有關。但是,僅僅憑藉知識儲備加上文字功力,是不能把枯燥的歷史寫得如此有趣、有味,而且蘊含深邃思想的。田錫距今已逾千年,要刻畫他不死的精神,要給他譜寫一闕萬世頌歌,只能花費功夫巧妙構思。

張生全別出心裁,或者説他得心應手地運用了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把紛繁複雜的人物、故事,以古代五音提綱挈領,然後再逐一展開。中國傳統文化是把五音與人體五臟相配,五音便和經脈有了聯繫,為中醫治病所用。除此之外,五音亦與樂器聯通、與動物匹配、與五行陰陽結合,如此種種,廣延展闊,內蘊外拓,讀者恍然明白,《大宋籍田歌》的目錄,其實就是一張劇目表、一紙處方單、一個熱鬧世界的開始。

心焦腎急需調肝,脾胃張闔肺要通。“報幕”之後,好戲開始,圍繞舉辦籍田禮的人物逐一登場。大宋百姓的苦樂掌控在君王之手,但君王離不開臣子輔佐,人性善惡就在教化與公平之間轉換。作家巧妙的敘事風格,讓讀者看到了不一樣的大宋風情。田錫的喜怒哀樂、田錫的升遷貶謫、田錫的是非功過,跟隨著他踏遍大宋江山的艱難步履,一一展現的。

中華文明持續發展,從不間斷,禮樂教化功不可沒。儒家思想強調“君子以文德,士以禮義”,就是通過禮樂教育來培養人的品德。禮樂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祭祀活動,並在先秦時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孝經》上説“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個禮樂都是國家的大事,關乎全民的安危、國家的安穩。田錫熟稔治大國如烹小鮮,在他及一眾正直文臣影響下,太宗也懂得“讓百姓知廉恥,懂謙讓,致力求學,爭取有更多的人走上仕途”,才是治國之道。

農耕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耕”“讀”是“致太平”的重要手段,“耕讀之家”越多,就越表示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千年前的田錫堅持要舉行的“籍田禮”“鄉飲酒禮”,與今天提倡的鄉村振興如出一轍:土地里長出糧食,國強民富才有保障;通過書本教化民眾,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只有物質與精神都共同發展,民族才能更加強盛。

世界由男女組成,幾乎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男女故事。宋朝劉娥原本就是真實的傳奇,她和《大宋籍田歌》裏虛構的洪雅女子雅兒緊緊捆綁在一起,而雅兒的命運又和田錫相連,虛構讓非虛構更加有趣,非虛構襯托虛構更接近真實,模糊的歷史慢慢變得清晰,枯燥的歷史逐漸生動,遠去的歷史迅速被拉回,讀者對千年前的田錫認識也就深刻起來了。

田錫開眉州學風之先。自田錫之後,兩宋年間,眉山出886位進士,乃著名進士之鄉,連宋仁宗也感嘆:“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州”。蘇軾讚頌他的眉州老鄉:“田公古之遺直也,其盡言不諱,蓋自敵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況於人主乎……願廣其書於世,必有與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田錫去世1020年,他的眉山老鄉張生全便是“與公合者”的志士,他寫下的這部洋洋灑灑36萬字的《大宋籍田歌》,便是“廣其書於世”,把眉山洪雅的田錫推出四川、推向世界的壯舉,田錫在大宋作的“籍田歌”,也會隨之傳遍四海八荒。

評論者簡介:馮俊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歷史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創作。獲頭條號青雲獎、四川報紙副刊獎等獎項。

書籍簡介:《大宋籍田歌》截取宋朝太宗端拱年間到至道年間近十年的歷史,通過敘寫出生在蜀地洪雅,有“天下正人”之稱的田錫的人生經歷,圍繞朝中大臣朋黨之爭、太宗兒子儲位爭奪、蜀地百姓怨恨暴亂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田錫直言敢諫、勇於擔當的儒道精神,潛心求學、耕讀傳家的人生態度,清廉為民、休養生息的政治追求,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戰鬥勇氣。同時,小説也刻畫了寇準、呂端、呂蒙正等一系列心懷天下、正直上進的朝臣群像,展現了北宋初年,在這些大儒的努力下,呈現出來的蓬勃向上的時代氣象,以及他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張生全,中國作協會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在《人民文學》《鍾山》《上海文學》等發表小説、散文等300余萬字,獲華文最佳散文獎等。出版長篇小説《稻草夢》《道泉記》《重返蜀山》《最後的士紳家族》等8部,出版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等3部。長篇小説《道泉記》發表于《鍾山》2022年長篇小説下半年卷頭條;長篇小説《稻草夢》發表于《鍾山》2024年長篇小説下半年卷頭條。

1f3bab9fbaefa07e3e5cb427e04eae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