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讓古韻傳新意 以文化潤人心

發佈時間:2024-11-15 16:39:24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楊旗 | 責任編輯:楊俊康

【新聞隨筆】

作者:楊旗

在不久前閉幕的長江文化藝術季“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上,恩施玉露制為冷泡茶飲,祁門紅茶“變身”茶含片,成都蜀錦織就“新中式”服裝,龍泉青瓷燒成生肖擺件……人們徜徉于蔚為大觀的文化遺産之中,共同感受文化遺産與現代時尚的融合發展之美。

文化遺産如璀璨星辰,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豐富的文化遺産彰顯著中華文明的恒久魅力,築牢了中國文化之魂、民族精神之根。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唯有以行之有效的舉措,擦亮文化瑰寶,方能讓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需要讓更多傳統文化元素走下“高閣”、融入日常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遺産與自身息息相關,日常生活浸潤于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之中,才能引起廣泛共鳴。例如《黑神話:悟空》取景地均是我國精美古建引發玩家共鳴,也讓山西“古建遊”熱度攀高。北京中軸線本就是熱門文化景點,在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相關旅遊産品預訂量激增,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文化體驗項目,更多遊客想要沉浸體驗感受中軸線歷史文化的魅力。

有了更廣大受眾的深度參與和互動,文化遺産才能呈現全新的生命力與時代活力。同時,不斷完善健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不僅要加強專業化保護、精細化改造,更要突出特色化展示、創新性發展,增強大眾的沉浸感、體驗感。國慶期間,作為世界文化遺産蘇州園林之一的蘇州留園舉辦了“留珍雅集”——第二十五屆“留園杯”藝術插花展。專業園藝師們將傳統藝術與創新形式相結合,創作了一系列精巧別致的插花作品。讓遊客在日常觀園中既能觀賞到中國古代園林的秀麗,又能感受到插花藝術的妙趣。全新的體驗形式,讓古韻傳新意,讓文化潤人心。

發揮好科技的力量,也是做好文化遺産保護的關鍵密碼。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將文物和遺址進行三維掃描、建模和虛擬展示,使其在數字空間中得以永久保存和展示,為文化遺産的活化保護創造更多選擇。例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和還原古代音樂、舞蹈和工藝,使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煥發新的生命力;數字博物館、線上展覽、虛擬講座等形式,也能夠讓人更便捷地接觸和了解文化遺産。不少“跨界合作”新模式,也為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活力。無論是傳統泥塑與現代影視、動漫的跨界合作,創造出新穎藝術形象;還是各地打造文物科研平臺、實驗室或文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抑或是大力開發文創IP,推出玩偶、冰箱貼、盲盒等文創産品,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都能讓文化遺産“火起來”“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