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觀察 | 讓大眾喜愛的“舊書新知”做對了什麼?
發佈時間:2024-11-04 17:24:2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楊俊康 | 責任編輯:文創“讓書籍重生,讓知識傳遞”——在北京,以“舊書新知”為名的文化標簽正浸潤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北京博文書社內的“舊書新知”閱讀專區(中國網 楊俊康 攝)
近年來,北京市發揮“文化人多、讀書人多、民間藏書多”的優勢,將大量有價值的舊書重新盤活,讓舊書重新回到市場流通體系中,實現文化的綠色共用與資源的迴圈利用,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閱讀選擇。“舊書新知”品牌活動在北京已開展一年多,434家實體書店增設“舊書新知”專區,194家實體書店提供舊書回收服務;積極發揮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作用,全年共開展舊書交流、舊書交換等活動近500場。
有讀者説:“翻著老書,心裏踏實;看到老書又流通起來,心裏更高興。”“舊書新知”以其獨特的魅力,喚醒著沉睡的書籍,激發著閱讀的熱情,傳承著出版的力量。實施過程之中,北京是如何將大量有價值的舊書重新盤活的?“舊書新知”品牌活動又是如何滿足了廣大市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進而實現了文化的綠色共用與資源的迴圈利用的?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梳理探討,期望能為業界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一線經驗。
構建專業高效的産業鏈
舊書資源能盤活,順應科技發展是一大原因。“舊書新知”與“線上龍頭”配合默契,鼓勵並大力推動構建舊書的現代交易服務體系,發揮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産業資源集聚優勢,推動與網際網路“文化+科技”的深度合作,發展線上交易,提升流通效率。
多抓魚舊書工廠內,每一本舊書都需要重新綁定二維碼(中國網 楊俊康 攝)
以多抓魚為例,每一本舊書都會經歷點貨綁碼、圖書資訊核對、正盜版鑒定、品相分級、修復、消毒、塑封、上架、流轉、檢索、出庫、配貨、發貨等一系列精細化處理流程,確保舊書流通的高品質運作。記者在6000平米的多抓魚天津圖書工廠看到,多抓魚為每本舊書分配一個新的“身份證”——舊書條碼,並將其“身份數據”掃描進數據系統,實現書籍的追蹤和管理。而後,系統時刻在背後追蹤著每本書“身份資訊”和流轉、定位、狀態。“或許你會忽略‘多抓魚’它全稱‘多抓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演算法驅動的科技公司,”多抓魚創始人兼CEO魏穎告訴記者,“每年‘多抓魚’會投入大量的資訊化研發費用,很多環節都是多抓魚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目睹了多抓魚圖書工廠打造的一整套舊書迴圈流通系統,人們會直觀地理解北京在資訊化建設方面的實力。多抓魚天津工廠廠長閆軍説,多抓魚2017年于北京望京誕生時,只有容納2000本書的小房間,找一本書可能就得人工找個半天;而現在,新廠房借助精細化的管理,可以儲存60萬冊圖書,並且每天可以處理2萬餘本舊書流轉。
産業鏈生態帶出了市場效應。同樣在北京,全國最大的舊書線上交易平臺孔夫子舊書網,註冊商戶增至40萬家,會員超過2000萬,月活用戶超百萬,古舊書年交易3000萬件、交易額12億元,業務覆蓋全國。而孔夫子舊書網的創始人孫雨田本人大學是學電腦的,網站從一開始就注重技術應用。而借助紮實而成熟的産業交易鏈基礎,潘家園舊貨市場與孔夫子舊書網攜手線上線下同步舉辦“萬閱典藏”古舊書博覽會,邀請十余省市、百餘家書商參展,成交額約400萬元。
打通閱讀推廣的空間鏈
最好的聯結,莫過於“雙向奔赴”。舊書進入城市空間,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景;而同時,空間也借助舊書,加強了文化功能,衍生出了時代價值。
北京有著實體書店多、舊書業務起步早的優勢。“舊書新知”立足全市空間資源,形成較為完備的實體場景網路。北京正在形成經營渠道豐富、流通體系完備的舊書市場格局,覆蓋北京、輻射全國。依託“四進”示範書店、品牌書店,遴選一批舊書業務的示範門店,“舊書新知”將北京構建成覆蓋均勻的實體空間流通體系。同時,北京市全面優化舊書業務營商環境,積極推進出版物發行零售“一業一證”改革;設置覆蓋面廣,便捷高效的舊書回收點位,出臺舊書回收指引,完善了實體空間的舊書流通服務網路。
中國書店作為國內最大的古舊書實體店,線下門店展銷舊書12.6萬種,年營收額約5500萬元;而借助地壇書市等知名品牌平臺,選擇鐘鼓樓廣場、隆福寺文創園、美後肆時地標聯動式舉辦“舊書新知”品牌活動,推出舊書探訪打卡路線,北京也構建了舊書線下極為生動的生活場景。
軒轅書館的“舊書新知”活動區(中國網 楊俊康 攝)
更值得一提的,是散佈在北京基層各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夥伴單位,它們正以舊書為媒介,引領著鄰里社交新風尚。記者隨媒體團走訪發現,作為朝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合作夥伴,軒轅書館扮演著推動地方文化建設和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的關鍵角色。該館已珍藏超過15000冊往期雜誌,這些精選舊書資源的匯聚,成功吸引了眾多攝影和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軒轅書館不僅豐富了自身的文化氛圍,還對汽車主題産業園區的文化旅遊板塊産生了積極影響,彰顯了其在新時代文化發展中的積極貢獻。
鑄造時代共鳴的記憶鏈
有溫度、有內涵、有感知的活動策劃是“攬客招牌”,也是文化的“壓軸好戲”。
北京博文書社“舊書新知”專區(喬健攝)
在實踐中,“舊書新知”形成了舊書市場的集中宣發平臺,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同向發力,樹立了一批品牌書店和領軍人物,開發統一的視覺體系,加強風格、色調相對統一的舊書空間場景營造,為“舊書新知”樹立起親切醒目的情緒場域。
位於東直門內北小街2號樓的北京博文書社,是一家以“文物、考古”為主體的專業學術書店,因藏有古籍、文物考古、典藏藝術、展覽藏品圖錄等萬餘種書籍,深為國內外專業學者、文博愛好者所推崇,是北京市的特色書店、示範書店。
博文書社主理人高群指著書架上陳列的“舊書新知”的標識向記者強調,這不是一個口號,更是博文書社對於舊書行銷的核心服務理念。書社致力於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每一本被時光雕琢的舊書都能遇見珍惜它的新讀者,同時,也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與智慧的書籍,在新主人的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傳遞知識、啟迪思想。
“我始終認為書店的核心是內容的承載,也一直想把博文書社打造成為一個有內容的書店。”博文書社主理人高群説,“文物考古類圖書,記錄的歷史文獻的第一手材料,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博文書社存在於市場的價值。”
以舊書交心,以真情響應。“舊書新知”策劃的市集展覽、閱讀分享、捐書換書等各類活動貫穿全年、遍佈京城,“舊書新知”不只“飛入尋常百姓家”,也飛上了新的枝頭,播撒出了新的種子。舊書新知”活動先後走進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7所高校,培育了舊書“新受眾”;地壇書市策劃“舊書新知”專區,10萬餘冊舊書亮相“京津冀古舊書聯展”,銷售額逾400萬元;“舊書新知”品牌走出北京,2024年香港書展、深圳文博會、北京服貿會、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等設置專區,受邀參加天津、江蘇、河北等地方展會,參展舊書多次售罄。
結語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北京市出臺了若干措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明晰政策建機制,保障了舊書業務有序發展。《關於繁榮北京舊書市場的工作方案》,優化了古舊書市場環境,在扶持獎勵、專業指導等方面提供支援,搭建先行先試的政策環境,推動資源共用和優勢互補,激發舊書市場的長效動力。
作為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舊書”包含著知識傳承與文化積澱,同時又映射出時代發展的“新知”。北京“舊書新知”品牌受讀者、空間、市場、行業等多方的肯定。這啟示我們,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因地制宜。當“舊書新知”文化創造性地轉化為具體的、鮮活的生活體驗,“舊書新知”以新業態、新場景走進千家萬戶,就會有更多人愛“舊書”、用“新知”,進而更好推動中國文化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與革新。(圖文 /中國網 楊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