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文創專訪 | 莊婧:叩訪讀書人的家,展現當代中國文化生活多彩畫卷

發佈時間:2024-06-26 17:01: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中國網文創 | 責任編輯:楊俊康

中國網 訊 (記者 楊俊康)騰訊新聞與青梅文化攜手打造的人文力作《100位讀書人的家》第一季圓滿落下帷幕。節目自春日啟程,迅速以“理想家”形象深入人心,其後熱度飆升,躍居騰訊新聞人文紀實榜首,力證優質內容貼近人心的恒久魅力。作為春夏文創新星,節目突破傳統框架,通過對六位跨界讀書人家居的深度探訪,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生活的多彩畫卷,涵蓋多種生活形態與家庭構成,巧妙融入觀眾熟悉的社交場景,增添觀看樂趣。中國網記者對話節目主理人莊婧,回顧並探討節目背後的策劃理念、執行過程,以及節目的輿論效應。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100位讀書人的家》節目海報


中國網:在策劃《100位讀書人的家》這檔節目時,為什麼決定將鏡頭對準讀書人的家,是基於怎樣的核心理念或初衷?

莊婧:對於熱愛文化的觀眾朋友和讀者,我們知道海明威的家長什麼樣子,也知道簡·奧斯汀在怎麼寫作,甚至知道村上春樹書房裏的黑膠唱片都放在了哪。但説到中國讀書人的家,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其實是非常模糊的。在鋪天蓋地的真人秀裏,我們也變得熟悉明星們的家,但他們的家動輒億萬豪宅,與我們能借鑒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去甚遠。我們其實對給予我們精神文化內容的讀書人們更好奇,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更值得我們去參考和借鑒。

他們可能是作家、是學者、是藝術家、是經濟學家、是導演、是演員、是畫家,是各個行業的精神創作者。但我們很難進入讀書人的家,因為傳統中國讀書人內心遵守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士人文化。在傳統中國,以中門為界,是傳統士人的私人聖地。到了現代中國,以家門為界,就已經是讀書人們的秘密基地。大家是不習慣串門兒的,何況是讀書人呢。

但如果説居室,是一個人內在靈魂的外化。那精神世界尤其深厚的中國讀書人,他們的家又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的果殼裏有著什麼樣的宇宙?所以我們的揭幕是從我的好奇心來的,也是希望能用十年時間做一個中國當代文化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圖譜,這就有了《100位中國讀書人的家》。

中國網:我們看到,在節目中呈現的一個內容切面是“我們是在説家,但絕不只是家”。請問節目是如何超越物理居所的限制,去探索和展現讀書人心中的“家”的?

莊婧:對,説到家,在具象的家之內其實説的是讀書人與家庭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與愛人親人的日常生活相處方式,這是我們每一個觀眾都能夠代入的視角。他們在家居之中也是普通人,他們對家的理解和建構都是與我們能相通的。所以節目的著眼點之一在多樣態的家庭結構,無論是自由獨居,還是回祖居建立書房這樣灑脫的文人情懷,又或者是主流的三口之家、三代同堂,這些都是家庭結構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拆解和展現。説的是家,也是人,是人選擇了和驅動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這會給很多人更大的勇氣和信心。

中國網:節目組是如何選定探訪的讀書人嘉賓的?有哪些具體的考量標準?是否有特定的故事或特質是你們尋找的?

莊婧:第一季先從我的朋友圈來,因為我們要展示的是“真人拜訪真實的家”。我們希望觀眾能感受到這種與我一同探訪的“視角協同”,就像是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幕,而不是綜藝節目排演出來的一幕。所以我們分別拜訪了我的十五年老友、著名編劇王斌老師。因為已經數度合作,所以我們倆見面就特別熱烈親切。也讓觀眾看到了我和十年網友余世存老師初見面的彼此拘謹和逐漸熟悉的“由i變e”的過程。包括我對工作關係裏見過的嘉賓的探訪和邀約都很有趣,以至於到最後一集我們約請了國民作家梁曉聲老師來我的莊婧書房,完成了十幾年間的第六次對話,談到彼此的變化和對對方的感受,這些都是在家居內外人世之間會發生的真實探訪與交流。100位,實際上是一種做圖譜的決心,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從最真實的“熟人嘉賓”入手。當然,對嘉賓的邀請還主要考慮到了“讀書人”的多樣性,不是只有學者作家才是讀書人,各行各業的創作者都可能是讀書人。

中國網:如何平衡個人與公共展示的邊界、創作與真實的比例?在探訪過程中,如何確保嘉賓的“展”與“藏”得到尊重,同時又能充分展示他們的精神追求與生活哲學?

莊婧:“展”與“藏”,確實是個關鍵的把握。我們沒有劇本,但是會在前期做很久的選題籌備工作。以確保我們想要的“展”和嘉賓想要的“藏”都早已悉數掌握在彼此心間。這第一需要我們的大量準備工作,第二需要嘉賓的信任和支援,第三需要主理人在現場讓嘉賓感到極度的安全和可控。

本來是一檔探訪最私密家居的節目,當嘉賓覺得完全可控和十分安全時,他們反而會展現出更多的精神內核和生活痕跡。每個嘉賓都感嘆談到的比想要談到的多了很多。比如余世存老師談起自己在生活中的“實證實修”,朱學東老師提到他對女兒的教育有著“天賦的不義”,梁曉聲老師談到自己對當下生活的規劃和看法,這些都是他們在過往的曝光中不會談到的內容,既是“家”這個場域的特殊意義所在,也就體現了節目的創作能力。這樣觀眾就能看到不一樣的,與以往不同的真實的人和他的精神。

中國網:節目是如何處理嘉賓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的?節目組採取了哪些策略來精心規劃探訪內容,確保每一種獨特的文化實踐與生活觀念都能獲得充分且深入的表達?

莊婧:這就需要我們作為創作者首先對多樣的文化生活方式保證絕對的好奇心和開放度,持續開發多樣性同時尊重每個人的各不相同。在具體執行中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平臺和一個媒介,不評判也不會大加褒獎。在探訪過程中把主理人還原成“一個朋友”,讓探訪真實的發生,觀眾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但都能代入到我們同是探訪者的視角。這樣大家不會盲目追求這個嘉賓一定要和自己的想法相同。就像生活有各自的過法兒。喜歡的也會特別喜歡,就像是看到了一個值得借鑒的精神世界,我們自己也會激發自己去追求。

中國網:您如何看待節目在媒體産業中的定位,以及對未來內容創作有何種規劃?

莊婧:這檔節目還有很多可以成長的空間,但我們這次創新做到了撕開了一個類型的口子,就是拋棄劇本相信觀眾,把文化節目放入一個真實生活場景裏讓人生動起來,讓思想的表達有更人間煙火的土壤。這裡面我們也得到了聯合出品單位騰訊新聞的大力支援,看到播出效果讓我們更添信心,也説明瞭不是平臺上沒有優秀的觀眾,只要有更具內容品質的節目,長視頻也一樣會擁有卓越的轉化率和用戶黏性。

説到未來的發展路徑,我們出品的節目有一個穩定不變的價值主旨叫“記錄時代人心”。所以比如《100位讀書人的家》的第二季我們會更多落點在差異性更大年齡跨度更大的讀書人身上,為廣大觀眾解鎖更多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而後面我們還將陸續推出探討中年人生活意義和生存哲學的紀實節目《中年的品格》,以大歷史為經、以大時間為緯的文化綜藝《四時有序》和以“人生新三十年”為刻畫主體的適老化社會人文節目《新黃金時代》,以大文旅和城市文化為主導的《博物館的眼睛》,這些都是時代和人心交織在一起,通過我們的創作劃定一個容器去呈現的IP內容産品。希望能對這些社會群體、文化行業和我們的媒體行業有良性的刺激。人文節目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與新媒體背道而馳的,這也是我們作為內容創作者的初心和誠意所在。

69f407b53aaf48f87b3d81f7a356772.jpg

《100位讀書人的家》主理人莊婧與第一季嘉賓學者董梅位於北京的家

a3b2c5559a33410d19d5fe9c925db97.jpg

《100位讀書人的家》主理人莊婧與第一季嘉賓傳媒專家朱學東在常州朱學東江南書房

ec4f71eec05646c25321ee72c493687.jpg

《100位讀書人的家》主理人莊婧與第一季嘉賓國民作家梁曉聲在莊婧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