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體驗“文博遊” 感悟傳統文化之韻

發佈時間:2024-06-11 11:02:27 | 來源:中國旅遊報 | 作者:中國旅遊報 | 責任編輯:楊俊康

本報採訪組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今年端午節假期恰逢我國第8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各地文博場館以傳統佳節為契機,通過推出線上線下特色展覽展示、開展社會教育等活動,展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成效。

穿漢服、做香囊、賞舞龍、玩投壺……端午假期,“國潮”的勁風吹到了中國工業博物館。6月5日,位於遼寧瀋陽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第二屆“工業+民俗”文化節——“國潮風尚‘粽’情端午”系列活動舉辦,通過古風市集、民俗遊戲、研學工坊、文藝展演、戲服展五大特色活動,為市民遊客奉上韻味與趣味兼具的端午盛宴。

活動中,“工博小工坊”端午特色研學活動備受好評。參與者可以親手體驗製作蠶絲挂件、古風水晶扇、粽子挂件等手工藝品,不僅鍛鍊了動手能力,更能深入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沉浸式領略國潮魅力。

一名8歲萌娃與媽媽一起穿起漢服拍照打卡,“寶媽”笑著説:“博物館裏好玩的活動太多啦,還能拍漂亮的照片,非常開心。”

中國工業博物館館長王榮巍看到遊人歡樂的表情十分開心:“歡迎市民遊客穿著中華傳統服飾到館參觀,共築傳統佳節的美麗風景。”

端午假期,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和李叔同故居紀念館聯手策劃開展系列活動,邀約各界觀眾走進博物館。其中,天津博物館有14個展覽供觀眾參觀欣賞,涵蓋玉器、瓷器、青銅器、民間工藝、人文歷史等。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特別推薦參觀“沽上風物——天津民間工藝展”,展覽圍繞城市歷史、民俗特色等主題,呈現天津匠人的精巧心思和技藝。

在天津美術館,觀眾可以欣賞到全新升級的“一花一世界·圖靈花園MR混合現實交互科技藝術展”等3個特色展覽。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推出“海河之子——李叔同展”。

剛勁迅猛的八極拳、變幻莫測的八卦掌、威武雄壯的梅花拳,引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端午假期,河北博物院開展了“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暨“我們的節日·端午節”非遺展演展示活動,現場30多位傳統武術傳承人登臺獻藝,觀眾不僅能聆聽非遺學者講解端午節的淵源和風俗,還可以體驗傳統繩編、臉譜繪製、糧食畫製作和中醫推拿按摩等中華傳統技藝,現場氣氛熱烈。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結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主題,首次展出新修復完成的海昏侯劉賀墓主棺玉器。本次“上新”的文物有6件玉璧、2件梯形玉片飾,與主棺一同出土的玉琀、玉帶鉤、韘形玉佩、青銅劍等器物以復原場景形式組合展示,直觀呈現劉賀主棺內陪葬品情況,最大程度還原出土時的“第一現場”。據介紹,近年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組織文物修復專家對這批玉器進行了保護修復,並及時置於“金色海昏”展覽中展出,讓觀眾得以在展廳近距離欣賞它們的完整面貌。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相關部門負責人説,玉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文物“上新”,不僅豐富了“金色海昏”展覽內容,更延伸了展覽呈現的文化內涵。

“英雄者,有淩雲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義。”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朗誦聲響徹大別山,6月8日,“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社教活動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舉行,博物館社教部工作人員和來自新縣中小學校的學生們齊聚一堂,朗誦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朗誦會上不僅有《致屈原》《端午節遙想》《咏屈原》等端午節相關節目,還有《英雄賦》《大別山上紅旗飄》《大別山感懷》等契合新縣紅色內核的詩歌朗誦,讓在場觀眾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星河萬古流轉,文明生生不息。想知道漢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該時期人們對於生命觀、宇宙觀的認知?6月8日,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本次展覽由時空、陰陽、生命3個板塊構成,在充分利用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的基礎上,生動闡釋馬王堆漢墓的墓室構造、紛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巧妙呈現中國古人對宇宙、生命的宏大想像與藝術表達,為觀眾構築一場可知可感的“時空之旅”。

“此次大展經過長達3年的精心策劃,是湖南博物院在展陳模式上的再次創新。”湖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説,這是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週年紀念活動的重要舉措。此外,展覽也是目前全國文博界單體投入較大的數字展覽之一,並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巡展。

“我們將一如既往做好服務工作,推出系列特色鮮明、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講好河北故事,傳播河北聲音貢獻文化力量。”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説,“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博物院通過院區多媒體系統滾動播放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題海報,開放10余個陳列展覽和38個線上雲展覽,助力“文博遊”進一步升溫,讓大眾感悟傳統文化之韻。

(採訪組成員:周晨高慧牛佳欣執筆: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