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科學與藝術的新交點——在國家大劇院“賞讀”科學元典

發佈時間:2024-05-12 11: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中國網文創 | 責任編輯:楊俊康

中國網 5月12日訊 2024年5月10日,“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會”在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活動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主辦,旨在通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探索科學的魅力與人文的深度。活動同時拉開了全國科技活動周的序幕,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幹教授,“科學元典叢書”主編任定成教授,與音樂美學家周海宏教授在活動中展開對談。

image.png

現場嘉賓合照

時代的創新——

親切有趣的科學通識課,別開生面的全國科技活動周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科學元典叢書”就是一套這樣具有“全球視野”的經典著作。科學元典是科學史上歷經時間檢驗的不朽之作,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永恒燈塔。如哥白尼的《天體運作論》、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拉瓦錫的《化學基礎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説》等,每一部經典的背後,都有人類思想大海掀起的波瀾,迴響不絕。

“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會”系列活動,邀請科學家來到國家最高藝術殿堂,將科學元典中的精彩內容,通過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再創作,讓科學與藝術相遇,探討熱門科學話題,形成一種全新的科普形式。現場觀眾表示,這是一堂誠意滿滿的科學通識課,原來這些大部頭的科學著作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嚴肅高冷。

本次活動是“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系列活動的第一場,也是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特別策劃。活動聚焦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探索生命創生和人類遠古祖先起源的秘密,以及自然萬物與音樂藝術之間的奇妙關聯。以新穎的形式、豐盛的內容彰顯了本屆科技活動周“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主題。

歷史的迴響——

邀請院士助力科學名篇賞讀

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靈魂三問”,也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斷追問自己的終極問題。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震撼世界,從此開啟了對這一問題的“科學回答”。

舒德幹院士是《物種起源》中文版的譯者,他沿著達爾文的道路繼續探索生命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在國際學術界取得了公認的成果。活動中,舒德幹院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從達爾文其人講起,結合自己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重走達爾文之路、翻譯《物種起源》等的切身體會,講述了《物種起源》的核心思想及其主要謎題,引領觀眾走進一場探索生命起源奧秘的神奇之旅。

image.png

舒德幹朗讀

達爾文自傳中這樣一段話:“我一生的主要樂趣和惟一職業便是科學工作。潛心研究常使我忘卻或趕走了日常的不適。”他覺得“我對科學是始終不渝地熱愛”。

除了醉心科學,達爾文也非常熱愛藝術。在舒德幹院士的講述中,可以看到達爾文從小喜愛音樂,尤其是莫扎特和貝多芬作品,有時甚至達到陶醉境地。他在朗讀莎士比亞作品時感到極大的愉快,還喜歡版畫。科學與藝術的互相交融和促進,在科學偉人達爾文身上再次得到生動的驗證。

科學名篇賞讀是這次活動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將藝術引入科學普及活動的一次有益嘗試。活動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蘇揚,以及舒德幹院士朗讀了《物種起源》的經典段落,周海宏教授朗讀了達爾文傳記中關於他熱愛藝術的經典內容。

image.png

蘇揚朗讀

image.png

周海宏朗讀

生活的踐行——

科學是宇宙要告訴人類的,藝術是人類要告訴宇宙的

“科學是宇宙要告訴人類的,藝術是人類要告訴宇宙的”,這是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的名言墻上的一句話。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是美妙的,也是微妙的。科學以理性的方式揭示自然界的規律和原理,而藝術則以感性的方式,表達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法國作家福樓拜説:“藝術與科學總是在山腳下分手,最後又在山頂上相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説:“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除了科學元典名篇朗讀,活動還以各種形式,促成科學與藝術別開生面的激情碰撞。達爾文所處的時代,正值歐洲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科學産生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任定成教授講述了19世紀的偉大科學成就,除了達爾文提出科學的進化論,還有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學定律、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説、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學理論等,這些偉大成就的出現,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和理解,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藝術領域,19世紀的音樂、繪畫、文學舞臺也可謂燦爛輝煌。緣此,周海宏教授和任定成教授,分別從音樂、文化,以及科學的角度,講述了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與那個時代的科學狀況和社會特點。各位嘉賓暢所欲言,分享科學和音樂對世界的理解有何異同,暢想福樓拜“科學與藝術最後在山頂相遇”的神奇預言。

image.png

舒德幹、任定成與周海宏對談

物种經歷演變,樂器也遵循著發展規律。著名管風琴家、羽管鍵琴演奏家沈凡秀為觀眾娓娓介紹了管風琴與羽管鍵琴的發展,用小管風琴演奏了作曲家帕赫貝爾的《恰空》,並與青年長笛演奏家劉曄合奏演繹巴赫為長笛與羽管鍵琴而作的《g小調奏鳴曲》(BWV 1020快板),將科學與藝術的動人相遇推向了高潮。

image.png

沈凡秀與劉曄合奏

科普的豐碑——

科學元典,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豐碑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元典叢書”是“當藝術與科學相遇”系列活動的原點。“科學元典叢書”中遴選出來的作品,是自古希臘以來,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經過較長時期歷史檢驗的科學經典著作,計劃出版100種,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科學名著漢譯叢書,連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總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科學元典或者是一場科學革命的豐碑,或者是一個嚴密科學體系的構架,或者是一個新領域的基石。它們既是昔日科學成就的創造性總結,又是未來科學探索的理性依託,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載體,具有永恒的文化價值。通過將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新穎方式,科學元典的價值得到全新的詮釋,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科學的巨大魅力,激發他們在新時代的創新熱情。

image.png

科學元典叢書

(活動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