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總編輯談閱讀: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常態

發佈時間:2024-04-24 08:39:55 | 來源:中國外文局 | 作者:綜合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只要去讀就好,把閱讀和生活中其他獲取資訊的事情並列起來就好,就已足夠。不要一定硬給閱讀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或者設置某種儀式感。閱讀的對象和形式豐富多樣,無論面對的是紙張還是螢幕,無論接收的是視像還是聲音,無論姿態是端坐在書桌前還是躺倒在沙發上,這些並沒有高下之分。”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我們邀請中國外文局所屬七家出版社的業界大咖,與讀者共同探尋讀書的意義,分享他們的閱讀感悟。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外文出版社副總編輯 文芳

從記事起,“讀書”這個字眼就開始伴隨我們一生。小時候,“好好讀書”是父母、老師的諄諄教誨,到後來,讀書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80年代生的湖南人,可能大多讀過一本少兒文學刊物《小溪流》,我也是讀這本書長大的。那時候,最盼望的是拿到新出的《小溪流》,手捧新書的油墨香,字字句句品讀回味。現在想來,是特別珍貴的幸福體驗。那些美好的文字,在當時滋養了一個孩子的心靈,也早已為成年後的迷茫和困頓點燃了一束亮光。

錢鐘書先生説過:“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現在回想,一路走來,書籍就是那個默默陪伴、支援引導我的“朋友”,某些時候超越了父母老師的存在。

好書是一盞明燈,而壞書也可能將人帶入深淵。從讀書到做書,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多出好書,希望更多人,因為這些好書,人生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閱讀是思考當下、展望未來的有效方式


新世界出版社副總編輯 朱芳

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在不斷探索,一方面打造紙質圖書精品,以高品質內容助推深化全民閱讀;另一方面積極擁抱數字出版與新技術,開發電子書、有聲書、文創周邊等多形態産品,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同時,開拓雙線市場發展,線下舉辦讀書會、作家見面會等活動,增強讀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線上利用社交平臺和互動直播,吸引更多年輕人對閱讀的關注和投入。

新世界出版社在主題出版、國際出版、人文社科、文學藝術、教育教輔等板塊已推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産品。但我們的腳步還應該更快、更穩,要深入研究探索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出版與閱讀領域的應用和融合,賦予圖書新生機、新活力,為讀者提供更加多元豐富的閱讀體驗,為社會營造更加濃厚的閱讀氛圍。

在世界讀書日,我想為年輕讀者們推薦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都四千年》。這是一部中國古都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史。它講述了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等中國十大古都的歷史變遷,從地理位置、環境氣候、人口物産、交通物流、軍事國防等方面綜合分析古都變遷原因,可以幫助讀者從地理到歷史、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全面理解古都變遷對中國歷史發展和城市變遷的至深影響,從而把握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和走向,追尋華夏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留下的偉大足跡,啟發讀者通過觀察過去,來思考當下、展望未來。

最好的閱讀習慣是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常態


華語教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顧珺

讀書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獲取知識、塑造品格、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讀書更是讓我們保持獨立思考、不盲信盲從的關鍵。它讓我們學會批判性思維,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好的閱讀習慣就是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常態,把靜心讀書作為一種自律的生活習慣。首先,在圖書的選擇上,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逐漸拓寬閱讀範圍;其次,儘量保持閱讀的連續性,這也是一種自律習慣的培養;另外,閱讀不僅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更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想記錄下來,與他人分享。

作為專業的語言教育與國際傳播機構,華語教學出版社今年已舉辦了十余場與國際中文教學圖書相關的講座及作者進校園活動,也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如開發線上閱讀平臺等。

我想給小讀者們推薦華語教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新書《小博物館裏的大中國》。如這套書的名字一樣,小小的博物館裏裝下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文化。我們衷心希望這套圖書,能為讀者朋友們打開一扇穿越時光的珠窗,播撒下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點燃一盞文脈賡續的心燈。

只要去讀就好


新星出版社副總編輯 鄒懿男

我認為,通過閱讀來獲得對生活相對豐富、完整的認知是一種代價低廉的方式,無論是經濟成本抑或試錯成本。只要去讀就好,把閱讀和生活中其他獲取資訊的事情並列起來就好,就已足夠。不要一定硬給閱讀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或者設置某種儀式感。閱讀的對象和形式豐富多樣,無論面對的是紙張還是螢幕,無論接收的是視像還是聲音,無論姿態是端坐在書桌前還是躺倒在沙發上,這些並沒有高下之分。

新星出版社是一家相對年輕、出版圖書相對類型化的出版機構,和想像力最為豐沛的作家們一起編織出一個個好的故事,對於大眾出版從業者來説,這是工作責任或者工作價值的底線。我們必須為讀者的投入負責,讓讀者在付出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後,獲取一些或“有用”或“有趣”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東西。

所以,我很想為讀者朋友們推薦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楊志軍老師的新作《大象》,讀這本書的體驗很像在看一部很“抓人”的電影,讀罷十二個章節後,仿佛置身影院裏畫面淡出字幕升起燈光亮起的那個瞬間,觀眾們心底會忽然現出一道柔光——原來,我們可以用大象具有的那種溫和但堅定的智慧與力量,來從容面對人生的順流和逆流。

興趣是閱讀的原動力


中國畫報出版社副總編輯 齊麗華

興趣是閱讀的原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産生興趣時,就會主動去探索,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會驅使我們主動閱讀相關的書籍、文章,進而形成持續的閱讀動力。

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碎片化時間閱讀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式。通勤時、午休前或者排隊的零碎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感興趣的書籍,零碎的時間慢慢積累,閱讀一本書就好像在衝關打怪,成就感滿滿。

尋找志同道合的讀書搭子。“找搭子”逐漸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方式,飯搭子、遊戲搭子、旅遊搭子……讀書為什麼不可以有搭子呢?通過尋找相同興趣的夥伴或者參加讀書會的方式,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或者交流讀書的困惑,久而久之,閱讀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生活方式。

中國畫報出版社2023年出版了《領袖影像背後的故事:毛澤東》。從這本書中,年輕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看到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於開拓的非凡魄力和傑出高超的領導才能,既能感受到穿透歷史風雲的滄桑感,又能感悟一代偉人的人格魅力和雲水胸襟。

閱讀塑造人格:從愛書到創作的求索


海豚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姜淮

讀書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獨立思考,進而健全人格。也就是説,因為閱讀,你的腦子最終是屬於你自己的,而你的心靈因之愈加豐盈。

我自己非常喜歡讀書,又能夠從事出版工作,感覺很幸運。我有十年的時間在地鐵通勤路上大約讀了一千本書。大量的閱讀積澱以及持久行業觀察,幫助我理性判斷圖書的閱讀價值和市場動向,甚至自己也開始寫長篇小説,現在用兩個筆名出版了三部長篇小説。

我們要做長跑運動員,要關注圖書和閱讀的持久生命力。比如我們的《吸呼》獲得了“中國最美的書”榮譽,在剛剛結束的博洛尼亞國際書展也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關注。《吸呼》就是一部適合0~99歲閱讀的好書;我們的李毓佩、趙清遙、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系列也都是深耕多年才有豐厚回報的閱讀産品。

海豚出版社有個“海豚小講堂”,每個“小海豚”都有機會登臺講座,這是我們出版人王磊先生打造的企業文化陣地,偶爾也會請業界專家來講出版和閱讀。我自己前幾天也做了一堂《編輯如何讀唐詩》的小講座。構建學習型團隊是海豚出版社迎戰上市路線圖、提升員工職業素養的必經之路,海豚小講堂也讓“小海豚”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是個學生,和“小海豚”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積極擁抱新的行業革命


朝華出版社副總編輯 李晨曦

朝華出版社以面向海內外青少年宣介中華文化、推進文明互鑒為使命,圍繞朝華出版社第一品牌“美猴王”,今年啟動了“美猴王書友會”項目,目的是為海內外青少年的教育、成長、娛樂、國際交流等創建多情境、多場景的持續性産品服務。

圖書出版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趨勢,促使我們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擁抱新的行業革命。“美猴王書友會”這個項目就是面向喜愛“美猴王”的書友,在原有圖書出版與閱讀的基礎上,不僅舉辦中外文的閱讀推廣沙龍,還將推出作家寫作課,與學校合作開展“書香校園”項目、特色研學項目、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體育競賽項目等。

在2024年世界讀書日之際,我推薦“伊伊的文化之旅”系列叢書,這是一套傳承中華文化、塑造中華文化親和力的文化啟蒙繪本。主人公伊伊在充滿童趣的奇幻之旅中,將帶領小讀者了解瓷器、大米、茶、絲綢等中華文化符號,探尋中華文化的奧秘。這套書畫風溫暖治愈,文字淺近易懂,場景情景化、生活化,親和力強。希望這套書能引導小讀者心懷感恩、珍視友情、勇於挑戰自我,也讓家長和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強親子互動。

(稿源:中國外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