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活動

北京:34位大師 54件真跡 還原從“浪漫”到“印象”的藝術之路

發佈時間:2023-11-24 18:33:45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中國網文創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波瀾壯闊的大海、繁忙的港口、靜謐的塞納河……19世紀的藝術家們開始走出畫室,深入生活,把自身感受放到了首位的特點;而今觀眾在穿越時空的觀覽過程中,也仿佛站在了藝術家所表達的“印象”當中,共同實現對美的感受。

11月25日,“遇見印象派:莫奈、雷諾阿與諾曼底大師真跡展”在遇見博物館·北京798館開展。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産業集團主辦,法國諾曼底繪畫協會和多維爾方濟各會博物館為合作單位,遇見博物館承辦。本次共展出莫奈、德拉克洛瓦、雷諾阿、庫爾貝、柯羅等34位藝術家的54件繪畫作品,引領觀眾走近19世紀西方繪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此次展覽圍繞“海濱度假村”“海濱:自然與勞作”“聖西梅昂農場”“諾曼底的土地”“沿著塞納河”五個單元,呈現19世紀初藝術家們開始走出畫室,深入生活,把自身感受放到了首位的特點。

本次展覽裏重點展出了印象派之父——莫奈的布面油畫《聖阿德雷斯的暴風雨》和《懸崖》、最受歡迎的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夕陽格恩濟島風景》、浪漫主義畫派領軍人物——歐仁·德拉克洛瓦的紙上水彩畫《迪耶普的懸崖》,還有莫奈的啟蒙老師、天空之王——歐仁·布丹《夕陽下的退潮》,以及巴比松畫派大師——卡米耶·柯羅《諾曼底的海灘》等34位大師的真跡作品。

在藝術史中,任何一個新興畫派都不是憑空誕生的,藝術家們必定會受到前人的影響,同時也留下寶貴的遺産饋贈後人。19世紀的巴黎,藝術各派相互影響傳承,巴比松畫派由深受古典主義的學院派蛻變而來,又因表達對自然景色的真實感受成為印象派的一盞明燈。本次展覽運用畫作與場館佈置以及音樂的結合,為大家呈現了西方藝術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的發展。

藝術史學家邁克爾·弗洛裏松完美地總結了印象派作品的誕生:“正是通過觀察水,我們掌握了光的折射和顏色的劃分。這種做法始於19世紀30年代,遠早于印象派這個名字,也早于‘印象派’一詞在畫家們的往來信件中開始流傳的時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建立起這種新的光學視角,以承載詩意思想並與觀眾分享”。

在19世紀,注重光與影的協調、色調的組合的印象派通過描繪芭蕾舞演員、巴黎城市的街景、垂柳依依的塞納河風光——這些現代生活場景的圖畫吸引了西方社會的注意,印象派主張背著畫架走出畫室,描繪剎那陽光下的景物和現實生活,強調人對自然、生活的感受,注重畫家的情感表達,欣賞這些印象派大師作品猶如感受到他們眼中浪漫的世界,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

本次展覽策展人、諾曼底繪畫協會創始會長阿蘭·塔皮耶Alain Tapié介紹到,印象派跟水有關的主題很多,可以感受到顏色和光線的迥異。“諾曼底有著法國最變化多端的天氣,濕度最高,也因此成為印象派風景畫誕生的搖籃。當我們看到這個展覽時,大家會感覺到藝術和展覽沒有國界,沒有中國人和法國人之分,有的是共同對美的感受。”

為了讓觀眾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些真跡作品,展覽通過對不同畫派的情景還原,對每幅畫作進行精心展陳設計,力求為每位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滋養和文化藝術體驗。每個單元搭配不同顏色的墻面作為背景和區分,並在幾件重要作品周圍特意設計了與畫面相關的墻繪為襯托。

“波瀾壯闊的大海、繁忙的港口、靜謐的塞納河……34位藝術家,54件繪畫作品,自步入展廳起,就開啟了一場視覺盛宴。”其中,一個以“無法繞過的大師足跡”為主題的迷你空間,將輔助觀眾理解“莫奈—印象派—諾曼底”這條脈絡通往現代主義繪畫的發展軌跡,更好地欣賞莫奈的重點作品,通過畫面中的色彩和自然風光,將各種感官感受調動起來,讓心靈與藝術同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遇見博物館館長王春辰提到,整個展廳按照板塊在墻面的設計都有所區分,可以和作品形成一個很好的互動。“我們不僅希望觀眾用眼睛看,也願意思考,還可以坐下來觀看視頻,寧靜地回味,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感官體驗。可以説,展覽本身就像藝術品,我們是把展覽當做一個藝術創作來對待。”

據悉,近兩年來,遇見印象派系列展覽已先後在上海、成都開展,累計約數十萬人次觀展。此前遇見印象派在南京展覽的預售期就受到了廣泛關注,僅在開展首日就迎來了上千人打卡觀展,獲得各界廣泛好評。本次在北京舉辦的“遇見印象派:莫奈、雷諾阿與諾曼底大師真跡展”11月25日正式開展,將持續到2024年的2月25日,共舉辦3個月。

(圖片 / 活動方供稿; 視頻 / 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