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講解亂象,須多方求解
發佈時間:2023-08-03 14:50:08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譚敏 | 責任編輯:楊俊康評論員觀察
“花錢網上找了個講解員,講得很沒有邏輯性,而且還都是野史故事”“在省級博物館當著一群小學生,講解老師把雲紋銅禁的出土時間都介紹錯了,那場面相當尷尬”“沒講清楚我追問了一下,結果講解員讓我自己上網去查”……今年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迎來遊客高峰,為了更好地參觀遊覽博物館,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不少遊客選擇花錢購買講解服務,其中,非館方講解引來吐槽不斷。(8月2日《法治日報》)
非館方講解之所以氾濫,與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相關。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走近歷史感受文化。很多熱門博物館人滿為患,不僅館內講解約不上,甚至連門票也一票難求。有市場就有需求,於是,一些個人或社會機構搶抓市場機遇,開始提供收費講解服務,並提供門票。
“三分看七分講”,講解是連接文物和觀眾的橋梁,也成為不少觀眾深讀博物館的必選項。實事求是地説,非館方講解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博物館講解服務的不足,社會講解員中不乏文博愛好者和講解高手。可是,非館方講解的確魚龍混雜,存在不少問題。有的講解歪曲史實,有的戲説歷史,看似生動,實則會對觀眾造成誤導;有的講解聲音過大,有的幾個團隊扎堆講解,沒有合理間隔,容易影響其他人的參觀體驗;而大多數博物館本就是免費預約的,購買講解服務贈送門票的操作,擠佔了本來就緊張的公共資源,也可能讓公共服務成為私人或機構牟利工具,有違公平。
為治理非館方講解亂象,不少博物館已開始規範講解秩序。國家博物館從7月16日起,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在此之前,河南、遼寧、廣東等多地省級博物館已對導遊、社會教育機構進館講解有明確的管理辦法,原則上不允許社會人士在館內展廳組織開展講解活動。
亂象應該規範,但對非館方講解不宜“一刀切”。有的博物館為了防“野導”,連遊客間的講解也禁止,實屬“過度防衛”。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服務機構,公開和開放本就是應有之義。而且從博物館自身來看,館方講解服務在短期內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適當引入合規的第三方是很好的補充。比如,上海試點持證導遊進入博物館帶團講解。講解者只要持有導遊證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講解資質證,就可以帶團進入博物館參觀講解。再比如,廣東省博物館的講解志願者雖不是館方人員,但志願者均需要通過館方嚴格的培訓和考核才能上崗,按時間排班講解,保證了講解品質和館內秩序。此外,還可以讓視頻導覽、電子導覽發揮更大作用。
館方講解也好,社會講解也罷,不妨探索更多規範有效的方式。只有更好滿足公眾的觀展需求和文化需要,讓博物館和公眾實現“雙向奔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博物館的作用。
(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