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首屆嶺南文化灣區論壇在廣州黃埔舉行

發佈時間:2023-08-03 13:58:12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周存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南方網訊 8月1日,以“傳承嶺南文化,永續城市記憶”為主題的首屆嶺南文化灣區論壇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論壇旨在深度挖掘嶺南歷史文化底蘊,以嶺南文化為紐帶,加強粵港澳地區在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産業創新等方面的交流互鑒,共同推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論壇分為一個主論壇和四個分論壇,近300位文化界和藝術界的大咖相聚一堂,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專家獻策等形式,縱論如何傳承嶺南文化、賡續城市記憶?暢談文化高品質發展,廣東如何先行?解碼大灣區如何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解讀文化強省戰略的縣域樣本,並深入探討從黃埔文化到文化黃埔的實現路徑。

路徑一:

留住鄉愁,激活舊村改造中的文化價值

城中村是廣州在城市高速發展中遺留下的時代印記,不僅是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初到廣州的棲身之所,其背後的村落、祠堂等更是保存了一代代廣州人、黃埔人的文化記憶。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留住鄉愁,讓城市增加記憶?

在論壇中,黃埔的文衝幸福裏和南崗融德里舊村改造項目中的文化元素數度被提及。其中,文衝幸福裏項目是通過引入企業參加舊村改造,由全國民居研究專家陸元軍領銜團隊來規劃設計,對範圍內的古村落建築群,按照修舊如舊保護的原則進行修繕和修復,讓村民記憶中的風水塘、大榕樹、陸氏大宗祠、文衝碉樓等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

另外,黃埔在全省首創建立文化遺産檢察官制度,實現了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黃埔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李雨航就是一名文化遺産檢察官,他説:“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不能單靠行政機關單打獨鬥,需要行政機關與檢察機關攜手形成保護合力,才能真正踐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民記住鄉愁。”

黃埔區文化遺産監督保育工作站站長呂雪以“全國首個文化遺産監督保育工作站”為例,介紹了該區留住鄉愁的創新模式——工作站自成立以來出動14356人次,對黃埔區454處文物實施每週2—3次無間斷、全方位巡查,多方攜手打造高品質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黃埔模式”。據了解,黃埔城中村改造涉及的不可移動文物佔298處,佔全區數量近70%。黃埔區以舊村改造為契機,加強保護、規範管理、多方參與,讓沉寂在城中村的歷史文化遺産活起來!

路徑二:

科技賦能,培育黃埔流量文化IP

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創造培育流量文化IP的前提,而打造流量文化IP,科技加持很重要。

“打造流量IP,需要科技賦能。”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曲柳建議,可以挖掘黃埔的文化資産並進行數字化,形成更多文化主題的消費場景,也可以將海絲博物館、外貿博物館等文博類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文化總部中心,創新展演方式,一方面是線下實地體驗,一方面是線上元宇宙的感受。

奧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IP商業化總經理倉可認為,可借助科技手段重新解鎖文物展覽,幫助傳統文化的藏品實現圖譜化或者故事化的清晰表達;並借助web3.0、數字網際網路的發展,通過與年輕人共創的方式,讓傳統文化以虛擬人物或者數字藏品的形式從博物館走進線上線下活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文旅産業迎來了黃金時期,黃埔的文旅産業如何破局?如何深度推進文旅融合?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晚報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建平表示,“黃埔的南海神廟、黃埔軍校、逕下村、大吉沙……都已具備了成為文化IP的潛質,黃埔應增加文旅消費的體驗價值,鍛造高品質的文化打卡地。”

路徑三:

文化出海,賦能黃埔智造打造國際品牌

無論是擁有“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南海神廟、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黃埔軍校,還是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的首批“實踐樣本”,黃埔區都展現出一脈相承的“開創者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黃埔始終保持經濟蓬勃發展背後的文化基因。新華社新聞資訊中心廣東中心主任丁莎表示,“講好國際傳播‘世界語’的前提,是對黃埔文化的深入研究與解讀。”

黃埔文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走出國門、擁抱世界?

黃埔文化(廣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黎學軍認為,可以以南海神廟作為一個物理載體,將世界各國民族音樂匯聚在一起,定期舉辦音樂盛典,將廣東音樂推向世界舞臺。“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粵劇一樣是嶺南文化的大名片,其在北美、東南亞等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都是相當大的。”

“黃埔有80家上市企業,很多企業的‘出海’,伴隨的就是黃埔文化的‘出海’。”廣州開發區全球招商總監、黃埔海外新聞官賀勵平以一個“老外”的視角,回顧了粵語、廣東點心、嶺南藝術品等嶺南文化從近代至今的強大海外影響力,提出中國傳統藝術手工藝術和中國文化復興可以鼓勵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手藝。

“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重視文化交流,就是‘走出去’,傳播是很重要的。”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鴻飛認為,真正好的文藝作品“走出去”其實並不難,但要重視作品情感內核,提升作品新鮮感,打好藝術家這張牌。

路徑四:

擁抱流量,以新時代新風貌吸引年輕人

如何讓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嶺南文化,自覺加入到嶺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廣州玩勝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對外事務副總裁李榮芳表示,遊戲企業在擁抱年輕流量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年輕人是遊戲市場中最為活躍和熱衷的用戶群體,可以考慮在遊戲中加入人們熟知的黃埔文化元素,比如加入黃埔港、黃埔軍校這些實景。“對於熟悉這些實景的遊戲玩家可能在遊戲的過程中更有著代入感,對於不熟悉這些文化場景或者文化背景的玩家可以促使他們線下探索和打卡的興趣。”

著名粵劇名家吳非凡表示,粵劇是一個非常善於創新的劇種。在談到去年爆紅年輕觀眾圈子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時候,她高興地説:“青年人並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電影和嗶哩嗶哩這些新的平臺帶給了青年人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

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向年輕人推廣,“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偉潮説:“我從小非常熱愛龍舟文化,就得益於當時村裏的龍舟文化氛圍。如果沒有兒時的熏陶,就沒有我作為傳承人的今天。”也正因為如此,張偉潮希望通過利用現代通信技術開展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普及活動,為居民搭建參與範圍更廣的社區活動的非遺體驗平臺,激發社區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記者周存圖片由活動方組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