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資訊濃度”決定藝術品價值

發佈時間:2023-07-10 11:20:03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劉曉丹 | 責任編輯:楊俊康

除了因消費時尚、投資潮流而導致的當代藝術作品較為搶手,目前來看,往往創作年代越久遠的藝術品越貴。李萬康的《中國古代繪畫價格論稿》一書論及兩個朝代的典型例證:一是在唐代,書畫鑒藏家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將漢魏至初唐的畫家與作品按年代遠近分為上古、中古、下古、近代四個階段,其價格上古高於中古、中古高於下古、下古高於近代。二是在清代,史學家高士奇在其《江村書畫目》中記錄了多件家藏名畫的價格,其中,北宋均價約銀123兩,南宋均價約銀74兩,元代均價約銀38兩,明代均價約銀9.25兩。

文化部2001年通過的“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將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定為一級文物。其中書法繪畫一級文物包括:唐以前首尾齊全有年款的寫本,宋以前經卷中有作者或紀年且書法水準較高的書畫,宋元有名款或雖無名款而藝術水準較高的書畫,明清以後特別重要藝術流派或著名書畫家的精品。

古老藝術品珍貴表面上是因為數量稀少,實質上是因為其承載的“資訊濃度”更高。

資訊論之父克勞德·香農將資訊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的東西”。他指出,人需要通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要告知對方資訊,希望消除對方的不確定性;二是要詢問對方,希望消除自己的不確定性。人們通過資訊傳遞去了解不同事物的屬性、結構、狀態及其外部關聯,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藝術品承載的資訊是人的思想情感,藝術創作者通過藝術品傳達某些思想認識和情感體驗,藝術欣賞者則通過藝術品獲取某些思想認識和情感體驗。在二者之間起溝通作用的,一是由藝術語言構成的符號系統,二是由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品實體,分別體現著藝術品財富的精神屬性和物質屬性。

因圖像具有直觀、鮮活特點,古人經常在宮殿、寺廟、祠堂、墓室、家居中用繪畫、器具、飾物講故事,以表彰功臣、宣揚禮教、誇耀功德、教化民眾。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之為“成教化,助人倫”,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稱之為“明勸誡,著升沉”。藝術品不僅是各個時代傳遞資訊的重要工具,也是後世了解當時自然狀況、社會狀況、經濟狀況、民俗狀況、生活狀況的重要材料。收藏藝術品財富的意義之一,便是保存、研究其承載的這些資訊。藝術品是古代為數不多的承載、傳播資訊的媒介之一,又便於將承載的資訊長期保存,因而成為人類歷史的主要見證物。歷史博物館中大部分藏品都可以歸為藝術品,原因即在於此。

但很顯然,傳統形態藝術品作為典型的實物傳播媒介,有很多局限。其資訊傳播速度慢、傳播精確度差、傳播距離近,其資訊高度依賴於藝術品實體,會隨物質載體形態的改變而改變。人類傳播史是不斷創造、使用新傳播媒介的歷史。在紙質傳播媒介出現後,傳統形態藝術品的資訊傳播作用逐漸減弱。中國印本書籍從宋代開始不斷發展壯大,與之同步,注重自娛而不是外向傳播的文人畫日益興盛。

如今進入資訊化時代,借助於電腦和網路技術的各種新媒體,承載資訊數量極大、樣態極多,傳播資訊速度極快、空間阻礙極小。相形之下,傳統形態藝術品傳播資訊的能力顯得越來越微弱,承載資訊的濃度顯得越來越稀薄。未來回看我們的時代,傳統形態藝術品一定不再是重要的資訊載體。就此而言,值得收藏的傳統形態藝術品財富將越來越少。一些資訊含量更多、“資訊濃度”更高的新形態藝術品財富,更值得保留給未來。

(作者為李可染畫院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