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發佈時間:2023-06-13 15:15:32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編者
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來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參觀國家書房、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國當代出版精品與特色版本展,仔細察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參觀“漢藏蒙滿文大藏經雕版合璧”和“《四庫全書》合璧”庫展,感慨“我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走進位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的中國歷史研究院,參觀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了解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重大考古發現,察看部分館藏珍貴古籍和文獻檔案,強調“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一幕幕生動場景,映照著大黨大國領袖深厚的文化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一重大論斷,科學概括了中華文明有別於其他文明的獨特性,對於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向歷史深處回望,從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到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從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到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從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從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到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從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到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明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兩個結合”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在守正創新中構築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北京冬奧盛會驚艷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自信、包容、開放的大國形象;大唐芙蓉園夢回千年,展現中華文化包容四海、兼納百川的精神風貌;北京中軸線、京杭大運河等一大批文化遺産活起來、火起來,綻放時代新韻……千古文脈一華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今天中華文化更加蔚為大觀,中華文明更加光彩奪目。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就能匯聚起同心共圓中國夢的磅薄偉力。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如同波瀾壯闊的長河,中華文明一路奔涌而來,滋養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澆灌出中華大地的勃勃生機。穿越風雨、大道如砥,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北國邊陲到南疆海島,復興的夢想激蕩在14億多中國人心中。站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尤為清醒:“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更加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