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 産業分析

鄉村博物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

發佈時間:2023-05-26 13:49:19 | 來源:人民論壇網 | 作者:陳最鋒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原標題:鄉村博物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

1977年起,每年的5月18日被定為國際博物館日。從此,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並思考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文化的推演、博物館與人之間的關係。博物館的形式、區位、展陳內容等方面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近年來興起的鄉村博物館讓更多人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大餐”。2021年9月,浙江成為全國三個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份之一,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家鄉村博物館。當前,已有大量鄉村博物館建成並開放,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與認可,也有一部分正在醞釀、籌建、策劃中。鄉村博物館的建設在追求“數量”指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品質”,從而增進民族自信、文化認同,助力公共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文化內核是根本,著力打造“記得住鄉愁”的鄉村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的建設既能“接地氣”,又能保留原汁原味的“鄉土氣”。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解碼地方文化基因,凝練並提取形成鄉村特有的文化符號,賦能展館建設,讓鄉村博物館成為有記憶點、承載鄉愁、富含特色的場所。要高度重視文化內核的構建,沒有文化內核的鄉村博物館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地方特色産業、名人故事、重大事件等都可以成為“文化內核”的主題,比如,浙江湖州的宋茗白茶博物館、湖筆文化館,以地方獨特的“白茶文化”和“湖筆文化”為切入點來辦館,有效促進了地方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策展形式是抓手,著力打造“聽得懂故事”的鄉村博物館。如果説文化內核是鄉村博物館的立身之本,那麼,科學合理的策展形式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博物館講好故事,有力助推鄉村博物館展覽闡釋。“展覽闡釋”的目的在於借助各類展陳方式,讓觀眾對展覽看得懂、悟得深。一方面,在策劃時應重視展覽邏輯線的處理,按照時間、事件等內容合理排列,文物、展品的展示要符合特定語境下的視覺呈現,必要時應該增加引導線、指示符號等內容;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追求觀眾喜聞樂見的觀展形式。比如,互動小遊戲、場景復原、多媒體數字平臺等的加入,能夠拉進遊客和博物館之間的距離,讓鄉村博物館變得更具吸引力。此外,不同的展品有其特定的表達方式,選擇符合展品定位、特點的表達方式,盡可能詳細説明展品內涵也同樣重要。

配套活動是保障,著力打造“穩得住流量”的鄉村博物館。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承擔著“以物教人”“以史育人”的使命,如何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吸收並領會蘊含在其中的傳統文化、歷史脈絡、獨特價值是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的一個重要課題。讓更多人在鄉村博物館駐足,讓鄉村博物館永續發展,創新配套活動形式顯得尤為必要。比如,可以思考“合作式”辦館,類似市縣公共博物館與鄉村博物館的多元聯動,能加強資源整合的力度與廣度。在具體內容上,可以開展文化講座、專業技能提升等課程。又如,可以和地方政府、學校合作,搭建“研學基地”“美育實踐”等平臺,融入社會實踐教育、職業教育等內容,增強人們在鄉村博物館參觀學習的體驗性、趣味性、有效性。也可以邀請地方鄉賢、退休教師、大學生等參與到鄉村博物館的志願講解隊伍中,一同努力講好地方故事。在具體配套活動的開展上,要保持對時事的敏感性,學會“借勢”,如利用“國際博物館日”“開學第一課”等熱點話題,打磨好活動品質,讓“流量”成為“留量”。

鄉村博物館在社會文化建設、推動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們要比以往更關注其品質建設,為打造內容強、形式新、活動好的場館而努力,讓遊客真正從“走馬觀花”式參觀切換至“下馬看花”式體驗。(作者:陳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