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 智庫資訊

北大學緣實錄|夏紅衛:最割捨不下北大這塊交流的土壤

發佈時間:2023-05-05 15:01:46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辦的“‘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暨《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從2018年開始已舉辦5期“傳承”系列講述活動,這場新書發佈會同時也是“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群賢畢至,到場嘉賓感念著書中出現的那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先生們,也講述著自己在問學傳道路上的求索與收穫。中國網獲授權刊發部分與會嘉賓發言實錄。本文是主持人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與北大出版社黨委書記夏紅衛在活動上的部分發言內容,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主持人(渠敬東):

要感謝北大出版社,這本書是我們和北大出版社合作的第一本書,出這本書也是有我們的考慮的,以傳承的實質性的精神氣質,帶動同樣作為北大一分子的兩家單位的合作,確定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們兩家目前規劃了三個系列的合作,在這本書之後,接下來會出版一套“大先生”的系列,一方面我們要系統總結這些先生們的學術創見,另一方面,我們要懂得在他們身上或他們同輩人身上、不同輩人身上發生的故事。只有理解了這些故事,某種意義上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學問,所以我們希望這套書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讓讀者在那些日常但又不平常的細節裏看到他們的精神氣質。

因為有了先生們,我們才能進入到北大這個大學堂,有了先生們,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學問的腹地,所以我們接下來會用各種各樣的主題呈現文研院組織的各種活動中的學術收穫,我們會有一個“大學堂”系列。正因為有了各代人之間的學術積累,我們才能睜眼看世界,才能看得更清楚、更豐富,所以我們還會有一個“大世界”系列。從人到學,再到我們面對的生活、世界,來理解我們所做的工作。當然這只是開頭,需要各位老師更多支援,也歡迎更多的批評。我們的合作離不開出版社的領路人,也請夏老師講幾句。


北大出版社黨委書記夏紅衛在活動中發言。(活動方供圖)


夏紅衛:

謝謝,我不應該講的,因為老師們講得特別好,我一直在記,特別受鼓舞。敬東老師已經把我們跟文研院合作的這個系列“大”字的構想做了簡單描述,要想實現這個圖景,裏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大家的努力,尤其需要各方的支援,老師們的支援。

今天的主題是傳承,我在想怎麼扣這個主題?我是去年4月份到出版社工作,到現在為止大概一週年。我在1991年留校以後一直從事的是交流工作,我跟在座的老師們都有過交流,我在北大30年都做的是國際交流,國際交流的本質就是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但我原來做的工作更多的是以活動為中心,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我在北大堅守了30多年,在國際交流一線,最割捨不下的是北大這塊土壤,對於這種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北大是一個絕佳的場所。我到了出版社以後,就思考這種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特質怎麼能夠傳承下去?我跟汲總編是新來的,出版界的元老們都在這兒。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去年鄧老師説,文研院成立了六年,做了很多活動,口碑非常好,非常豐富多彩,所有的學術活動要有一個出口,這個出口是什麼呢?就是出版。因為出版了之後,文化傳播的力量能夠倍增。鄧老師鼓勵我,郝平校長也説好的書要在北大出,當時我很受感動。要跟文研院合作,我就趕緊組建團隊,找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雙方一起討論,叢書的架構怎麼建立,品牌的形象怎麼設計等等,我們都做了很深的考慮。我們交流中很重要的是以人為中心,人是非常重要的。鄧老師和渠老師説要把這本書做成精品,把北大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我們為了促進雙方的合作,每兩周碰面一次,一年多時間出版了第一本書。這樣一種精神,也是一種非常努力的精神。我們要把這種非常努力的精神傳承下去,接下來出版更多的精品,更好地把北大精神體現出來,傳承下去。

謝謝各位老師!

《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書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渠敬東):

謝謝夏老師,今天出版社的好多老師都在,張鳳珠老師、陳小紅老師、徐丹麗老師、徐少燕老師……我們現在越來越熟了,因為經常在一起討論工作,而且很愉快。原來我們還説,討論這本書是不是每個人上臺講一講;我説不,一定要大家坐在一塊兒説説心裏話,真正去討論這個問題,感受這個問題,這是我們自己的氛圍。王博校長也説了,要把這種氛圍堅持下去。也特別感謝北大各個部門的領導來參加今天的研討,這也是我們進一步合作的機會,以增進相互的理解。

今天時間差不多到了,我們就結束這次活動。但也許這個話題還要真正以研討會的方式來好好再進一步切磋,謝謝各位!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