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 智庫資訊

北大學緣實錄|劉雲杉:走到更大的時代當中,勇敢地面對並堅持

發佈時間:2023-05-05 12:18:17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辦的“‘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暨《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從2018年開始已舉辦5期“傳承”系列講述活動,這場新書發佈會同時也是“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群賢畢至,到場嘉賓感念著書中出現的那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先生們,也講述著自己在問學傳道路上的求索與收穫。中國網獲授權刊發部分與會嘉賓發言實錄。本文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活動上的部分發言內容,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主持人(渠敬東):

大學裏真正的知識和傳承就是人與人之間相印、相惜的地方。

劉雲杉老師一直以來都是研究教育的,特別是高等教育,而且特別是北大,劉老師這些年訪談了各個年齡層次的教授們,也採訪了大量的學生;當然任何時代説傳承都是為了年輕人,劉老師在這方面深有感觸,請劉老師講講您的發現。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活動中發言。(活動方供圖)


劉雲杉:

謝謝渠老師和鄧老師,因為作為工作委員的便利,我能來多聽一聽、看一看。一切學問都以人為中心,有此機會看到北大的學者、先生們的資訊,感受到學術的傳承。剛才袁老師提到《天香》,小説背後,是女性,尤其是傳統女性怎麼走向獨立。同樣,這也給了我們記錄追蹤北大女教授的機緣,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不斷觸摸。

今天我想講的是教育學或者教育學科,講講我的老師,北大教育學院高教所創院元老汪永銓老師。他早年是研究物理學的,80年代任北大教務長,後來研究北大本科教學。汪先生著述並不多,他主要是建立學科隊伍,做學科佈局。他在北大教育學院留下了一個鎮院之寶,就是做學問或者做人的原則——不唯上、不唯書、不唯眾、不唯我、不唯風。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沉潛,慢慢坐下來,獨立思考非常重要。我們學院之前特別強調靜水深流,真正下沉到教學和育人實踐當中,發現一些問題,找到一些切實的辦法。

汪先生同時期的,他的領導和知己王義遒先生,是分管教務的副校長,90年代分管本科教學,今天他仍然非常關切教育。我們有一個群,他經常在半夜12點、1點發問題,讓大家給他解答。比如我剛才查了一下,在2022年9月13日晚上12點,他還在想關於工科轉理科的問題,也在寫關於數字教育的認識和思考。他是北斗系統的重要發明人,已經有30年不具體負責教學工作,但仍然花很多精力不斷思考一些問題。教學的問題非常細碎,但也非常切實,關係到學科結構,關係到人才評定,也關係學風評價,影響非常深遠,它決定了學生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性情,甚至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這是王老師作為物理學家在教育學領域的重要見地。在教育學裏,他總是像一個新兵一樣非常謙遜,不斷請教問題,你在他那裏感覺到這個學科非常樸素但又非常重要。

最近我研究理科教學,跑到了化學學院,做了很多老師的訪談。他們一直在提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怎麼能帶領我們的人才從跑得快,真正變成走得遠。之前40年中國的學術建設中,學生都是跑得快的,但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要不斷衝破知識邊界,從已知到未知充滿著不確定,失敗就是日常,這就尤其需要抗逆的能力,學生的性情和情感應該是非常平穩的,學習的習慣一定是非常堅韌的。我們找到了實驗室的張奇涵老師,他説理科教育知識非常多,非常系統,實驗要求也非常嚴格,比芝加哥可是嚴多了,為什麼40年來,我們的理論研究越來越深,實驗要求越來越嚴,但真正有創新的人卻不多?正是因為我們給的太多,容錯太少,而創新重要的是自己提出假設,敢犯錯誤,在假設和犯錯中讓思維真正遷移進研究的現場。

北大化院從過去的教研室制度,轉變為現在更流行的PI制度。一個老師叫李娜,當了10年助教,真正當PI的時候,由於新老體制的變形,當不了首席,仍然做分析化學英文中文的教學。年輕的老師回來,過去的拔尖1.0看今天的拔尖2.0,感嘆今天的學生知識比過去高很多,但內在的願望、精神動力卻不如從前,因為他們的前景不像以前那些學者那麼開闊,不像以前的學者能夠勇敢面對一些事情。這是今天給我們提出來的一個命題,怎麼能陪伴他們在具體的實驗、具體的事情上反覆磨煉,能夠真正走出自己,走到一個更大的時代當中,能夠堅持一些東西。

好,謝謝!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