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 智庫資訊

北大學緣實錄|張鳴:追求學術創造和大學品德的“唯一”

發佈時間:2023-05-05 12:01:40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辦的“‘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暨《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從2018年開始已舉辦5期“傳承”系列講述活動,這場新書發佈會同時也是“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群賢畢至,到場嘉賓感念著書中出現的那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先生們,也講述著自己在問學傳道路上的求索與收穫。中國網獲授權刊發部分與會嘉賓發言實錄。本文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在活動上的部分發言。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主持人(渠敬東):

剛才我們在片子裏面看到,張鳴老師講到自己的先生在蔡元培像面前的那種懷念,那種帶有強烈生命欲求的由衷體會,這就是傳承特別有力的力量。張鳴老師來的時候,我們在下面聊天,知道張鳴老師每年,甚至每個學期都帶著學生重走蘇軾之路,或者他所研究的宋詞相關的道路,這就是一種傳承,一種特別的傳承,在古今之間建立一種通道。張鳴老師剛才説:“不出去學什麼文學。”請張老師講講您的想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在活動中發言。(活動方供圖)


張鳴:

謝謝渠老師。我寫了一個發言稿,但太長,我簡單説説自己的想法。剛才平原老師從不同的角度講傳承的問題,講精神的問題,講校園故事的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從本科就在北大待著,是屬於在山裏的,不一定能夠説到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我也希望想法儘量客觀一些。

我對北大校園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每次到了未名湖周邊都能夠發現今天的未名湖和昨天有什麼不同,拍個照片傳到微信上都會引起很多同學的懷念,説張老師以後要多拍一點這樣的照片,不過我最近很久沒進來了。

圍繞著我個人的經歷和觀察講幾點想法:第一,我在北大讀書任教,接受許多老師的教誨,聽過很多老師的校園故事,最突出的感受是,好的老師除了有深刻的學養和學術成就,最特別的一點就是在人格、精神和思想認知上對學生有特別的感召力,這一點看起來很虛,實際上在課堂裏接觸過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有感覺,一點都不虛的。所以我感覺幸運,在北大求學的階段,碰到了很多位具有感召力的老師。在第一次發言當中説到很多老師的名字,這些老師都有自己個人的特點,但有一點共同的地方,就是敬畏學術,熱愛學生,熱愛教學,把三尺講臺視為神聖之地。我第一次上講臺之前,好幾位老師都跟我説,在講課之前一定要認真準備,甚至説每個字沒有把握必須要去翻字典,我就照做。在他們心目當中,那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踏上那個講臺,你就是在一個神聖的地方講你的課程內容,這一點是老師們給我的影響。

我曾經舉過一個戲劇界老藝術家常説的話,戲比天大。我們的很多老師心目當中一定是課比天大,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在他們的課上,除了學到知識,學到方法,學會獨立思考,學到批判精神,知道什麼是好的學術,還能受到人格的熏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進入過這些老師的課堂,才會知道北大精神。説到底,在大學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在北大做一個好的老師不大容易,但是有這些榜樣在前,困難也就不再是困難。一位老師是不是認真對待教學,學生是很清楚的,因此衡量一位大學老師是否優秀,首要的標準是看他對學生的影響力。

我在學生時代有一個很深的感受,老一輩先生的言談舉止中透著親切、平等,這麼高的學術聲望,對待我們這些小本科生的時候都是非常親切、平等的。馮鐘蕓老師,她是老輩的西南聯大時代的學生,我們都很尊敬她,她會跑到我們學生宿舍去跟我們聊天,跟同學分煙抽,是我見過最優雅的抽煙方式。雖然那時候不知道,但我在上學之前,真的受馮先生的影響。50年代末,高中的語文教材是分文學和漢語兩種,我偶然的機會翻到那些文學教材,其實就是一個作品集和講解註釋,那時候不知道文學是什麼,但看了那本書之後,知道天下還有一種東西叫文學,是詩歌、小説、散文,是《紅樓夢》,是《三國演義》。恢復高考之後,面臨著選擇專業的問題,我只能選文科,我想起來北京大學有文學專業,文學兩個字我認得,就報了。到了北大之後才知道,那本教材的主編就是馮先生。

後來我問她(因為她主持我的碩士論文的答辯),我説教材那麼好,為什麼後來不用呢?她笑了笑説原因很多,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基層的學校反映學生學起來很困難,老師教起來也很困難,所以改掉了。我覺得那是非常失敗的一次改革,改到現在的結果,是我們的中學生對於文學、中文的學習水準和興趣已經被搞掉了。

馮先生這一代老師對我們是一種非常平等、非常親切、非常尊重的態度,一點都沒有架子,這樣的大學者真的非常平易近人。有時候我們會提一些疑問,有時候也會有一些批評,説老師講得不對,這般自以為是,但老師都會非常誠懇、週到地做出一些解釋。如此一來會讓你感覺到,討論學問這件事情是平等的,大家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不是誰就一定佔據學術的高地。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從這些具體言行中就可以感受到。比如已經故去的中文系系主任費振剛老師,有八個字的準則,叫作“熱愛學生,敬畏學術”,這八個字是他教書的準則;我覺得這八個字不光是他的準則,也可以看作是我們中文系的係格。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教書育人最根本的要求,不過在全校範圍裏是不是大家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我不太確定。有的細節上可能還有改進的餘地。比如很多大學期末考試的試卷印著考場紀律,教務員每到期末考試的時候給大家發一張紙,讓老師在考場宣讀這個規定。當然規定考場紀律是有必要的,但上面的措辭要講究,有的是很不得體的,有的是先假設學生一定會抄襲,然後提出不準這樣不準那樣,這是很不得體。我跟學生説我看著不舒服,如果在北大的考場上對北大的學生讀這樣的東西,我覺得很丟臉,很尷尬,我就不想讀這個東西。請大家看看我抄的幾句古人的話,其中有一句話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北大的學生悟性很高,自尊心也很強,一看就知道分量,也都知道怎麼做。

説到這個地方,又想到大學對教師的方式,實際也是先假設老師會偷懶,這是對教師內驅動力的不信任,尤其對青年學者不友好,我聽到過很多抱怨。當然北大這些方面做得還算好的,沒有太過於計算數字,而且給青年教師也提供了成長的條件,尤其是文研院在鄧老師、渠老師的領導之下,在培育年輕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何評價都不為過。實際上壓力太大並不利於人文學科培養人才,人文學科的學術人才成長要靠大量的閱讀,有的書讀過沒讀過,多讀一本少讀一本是能夠看得出來的,靠書本和學術風氣的涵養才能夠出人才。朱熹講過讀書的方法,特別強調“涵泳”,就是要沉浸在書裏,要沉浸在文字當中,引申一下就是要沉浸在特定思想的氛圍當中,沉浸在學術的風氣當中,讓學術和人格境界同時得到提升,不是你的學術提升了,人格就可以不管,要求兩個方面都要得到提升。所以在目前課題制、數目考核管理體系下,很多年輕老師抱怨,他們就像被獵狗追逐的獵物,為應付考核奔命不暇。當然這有點扯遠了。

蔡校長提出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這是北大的校風,如果能夠加上陳獨秀先生提出的“獨立之精神”就更加完善,這是對學校的辦學宗旨而言的。當然對在這個校園裏任教的個人而言,同樣是重要的。兩個層面,往大了説是做人,人格獨立,思想獨到,不隨大流,不被世俗潮流裹脅,用蘇東坡的話説是“不隨”。蘇軾有一次給朋友寫信講,變法的時候大家都跟在王安石後面拜他為師,等到司馬光當宰相了,大家都轉過來追隨司馬光,你“隨”的人不一樣,但你跟隨的這件事情是一樣的。他説他和司馬光雖然相知很深,但都不隨,所以他跟司馬光常常吵架。所謂不隨就是保持自己對事物的判斷,不至於隨波逐流。

往小了説,是做學術研究同樣不隨波逐流,絕不人云亦云,即使有一個小的學術觀點,要有自己的見解,這是我在北大老師的課上感受到的。段晴老師在文章裏轉述季羨林的話,“沒有新東西就不用寫”,確實是這樣。在學術領域這本來是最起碼的常識,不過在今天好像很難做到。我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有一個來北大進修的教師,不知道是哪兒來的,他把北大中文系五部碩士論文借出去複印,編成了一本書,當作他自己的學術著作出版發行,有一本送到了作者本人手上,他看了文章以後覺得這個像是自己的文字,仔細一看書的作者只是把開頭換了,結尾換了,裏面的講解一個字沒動。然後別人也看了這本書,覺得應該是碩士論文,就跑到北大來拿給我看,我一看,發現五篇全是古代文學的論文。他就想找這本書的作者打官司,但被剽竊的幾個人覺得沒有時間打官司,其中有一個同學説:算了,北大人寫的東西就是要給人抄的。我雖然不贊成他不珍惜自己智慧財産權的態度,但我很欣賞他這句話的氣度。

第三,我覺得學緣傳承關係到北大的定位,北大一直在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進步不可謂不大,但進步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建設一流大學一直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大學的潮流,大家都追逐。任何事情只要成為潮流,必定伴隨流弊,所以跟隨潮流一定要警惕流弊。我曾經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説過,一流的大學追求的是品質第一,二流的大學追求的是數量第一,而真正最好的大學只追求唯一。不敢説北大是最好的,也不敢説北大就是一流的,但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北大確實是唯一的,北京大學有蔡元培老校長奠定的校魂,有追求純粹學術的校風,有研究高深學問的傳統,有學者以學術為生命而産生的內驅動力,有中學西學各擅其長的學術路徑,有寬廣的社會視野和學術視野,還有歷屆青年學生帶來的青春的活力,更有歷代師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師生風雲際會共同創造的社會影響力。近現代中國的變革、發展、挫折,北大都與之息息相關,命運相連,這都註定北大與眾不同。所以追求學術創造和大學品德的唯一,才是北大這所大學的命脈所在。北京大學歷史上曾經是一所有唯一校格的大學,我們應該為此驕傲,在當下更應該反省如何才能保持這個唯一,如果保不住,即使進入所謂一流大學的排名,排名再高也難逃泯然眾人之譏諷。保住這個唯一是我作為一個北大人的願望,如果保不住我們將愧對先賢。

我就説這些,謝謝!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