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 智庫資訊

北大學緣實錄|袁明:播下精神的種子,讓它成長

發佈時間:2023-05-05 11:11:49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

2023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辦的“‘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暨《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從2018年開始已舉辦5期“傳承”系列講述活動,這場新書發佈會同時也是“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群賢畢至,到場嘉賓感念著書中出現的那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先生們,也講述著自己在問學傳道路上的求索與收穫。中國網獲授權刊發部分與會嘉賓發言實錄。本文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明在活動上的部分發言內容。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主持人(渠敬東):

我記得特清楚,袁老師在傳承活動的現場講的每一樁故事每一位先生,還有大螢幕裏放出的每一張圖片。其中有一些對於年輕人而言只是有所耳聞的名字,突然之間變得不僅有血有肉,而且融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現場的體會是不一樣的。現在就請袁明老師再講講您的故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明在活動中發言。 (活動方供圖)


袁明:

王博老師、小南老師、平原老師、張鳴老師,各位年輕的朋友們,在這個房間裏,我應該是最年長的,我1945年出生,1962年到北大,所以與歷史同行。今天參加這個活動確實非常有感觸,因為文研院從成立、從辦“傳承”系列活動開始,我全程參加,有一次還上了臺。其實我現在非常懷念當時和我一起在臺上的段晴老師,1979年我到北大做研究生,段晴老師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小姑娘,在樓道裏她是最活潑的,昨天我還看到了段晴老師的兒子寫的那種生命的傳遞,我始終覺得段晴是不會走的,她的樣子、她的精神就在北大。

文研院和出版社,北大的強強聯手,1+1肯定大於2,因為是在北大,這樣精心策劃的活動怎麼説都值得,確實剛才幾位老師已經講了,這種精神是什麼呢?其實都是個人。敬東老師説到李賦寧先生在1966年在未名湖邊對我的點撥,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學生,但也經受了風浪,他説:“袁明同志你還好嗎?”那時候我覺得特別溫暖,因為那時我才21歲,而心中一直仰慕的先生跟我説這麼一句話,聲音很柔和。我説:“挺好。相信群眾,相信黨。”李先生加了一句:“也要相信自己。”我想這就是一種點撥,我覺得一切迷茫都消失了。所以,傳承是方方面面的,在這本厚重的書裏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全都是傳承。我們活在當下,怎麼守住傳承,這個題目很大,因為活在當下的體味,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是一定有共性,最大的共性在書裏已經有所呈現。對此,文研院和出版社做了很多整理工作,我也特別感謝參加整理文字的年輕朋友。在講述現場,我已經講到,北大的誕生與同期出現的其他幾所中國大學一樣,都與中華民族命運相關,因此也難逃家國情懷的歷史宿命,這一點與歐美的大學有很大的精神上的區分;但既然是現代大學,就必然要有科學精神,自由思想,要追求探索現代中國理性,一方面是面向世界的時代氣息,一方面是厚重內斂的中國人文精神,兩者在各個歷史節點上激蕩交匯,所産生的精神張力是傳統中國文人和西方知識分子難以想像和理解的。北大在前位探索,是探索一種人類文明史上的大歷史。

説這個話已經好幾年了,但是活在當下,我越來越覺得還是有一種責任,北大培養我或者培養我們,其實給我們最根本的就是一種精神,我已經把王博老師的講稿要過來了,其中已經談到這種精神。對此我不展開講,就講一個切身的故事。上周外交部請我參加在上海舉辦的“藍廳論壇”,我知道這個事情很大,而且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舞臺,讓我去講講北大的年輕人,便答應了,這個活動在21號。而韓啟德老師和我在19年前在紹興文理學院倡議設立了一個卓越獎學金,我們每年都去參加頒獎活動,所以當時我在紹興接到外交部通知,説20號晚上在上海有重要活動,我就想20號下午我還要給紹興文理學院的600個孩子講課,如果想趕到上海,我就要放棄講課,但紹興的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課平時是不容易的,我不能放棄。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趕夜路,在紹興講完,驅車200多公里趕到上海。當時真的是很累,體力不行,精力也不行了,但在趕路的時候,我腦子裏就出來了一句詩,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然而沒有什麼悲涼的感覺,只是盡最大努力趕到。這種支撐我的精神是誰給我的呢?是袁行霈老師,他給我們上了三年中國文學史的課,袁老師那時候很年輕,一手漂亮的板書,我到現在還能想起他教我們的詩歌,他自己的朗誦也特別好。趕到上海以後,不可能再參加20日晚的活動,但第二天到真正的國際場面上,外交部的朋友們不斷給我提供機會,讓我介紹北大年輕人的故事,姚明在現場還呼應我。現在想來,我還是覺得這完全是應該的,要盡最大的努力。  

故事不多説了,剛才各位老師都講到一個詞“品格”,我就想到了中國的品格。品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品格太重要了,北大現在就在繼續塑造中國的品格。當代中國任何傳統之物都要經過洗禮,我們依舊在這個過程中,而且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王博老師講,科技的力量現在撲面而來,但是北大或者北大一代一代學人留下的東西,我們還是要守住,要傳承,這個守是要拿出我們的全部智慧,調動我們全部可能的資源,當然包括多元國際資源。蘭園一個小苗長起來,我就想到前天在上海和王安憶聊,《天香》小説還沒有寫完,北大又出來一個好題目,就是中國傳統女性的當代性。北大現在做的工作,不完全在當下,也許在未來,但我們播下的精神的種子在成長。書裏提到的很多老師,人已經不在了,精神還在,只要我們在。

謝謝!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