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漫成為想像力經濟引擎
發佈時間:2023-02-07 16:09:31 | 來源:遼寧日報 | 作者:蘇妮娜 | 責任編輯:楊俊康科幻與動漫,代表了影視“想像力經濟”兩個強勁生長點。2023年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領銜大銀幕;國漫方面,《深海》票房正在持續攀升中,與之配套的動畫劇集《中國奇譚》同步在B站首播。科幻與國漫同時在電影與電視兩個媒介呈現出雙子星般亮眼的成績,並非偶然。其中,《中國奇譚》實屬“低開高走”——剛播出兩集便引起極大的反響,贏得2300萬的收視點擊率,豆瓣上10萬人打出9.5的高分。圍繞此劇,一邊是好評度節節攀升,另一邊是爭議不斷,有家長認為,該片的鬼故事可能會給小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中國奇譚》脫胎于誌怪、傳奇、話本,主旨是“談狐説鬼”,極具藝術個性與古典趣味,這一劇作大火,可見當代人審美趣味進化與審美觀念迭代的速度超乎想像。而今,90後、00後已成為消費主體、審美主體,他們對國風、國潮的追求,合乎當下觀眾在各類節目趨向古典的整體印象,“最傳統的反而最新銳”;而80後一代正是陪著孩子到處尋找精神食糧的群體,他們也是看著《中國奇譚》出版方——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的國漫成長起來的。80後兒時熟悉的動畫還不是外來的《七龍珠》《灌籃高手》,而是更早出品的、在電視劇間歇和電影上映之前迴圈播放的《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嶗山道士》《大鬧天宮》,現在想來,這些作品在培育那一代孩子藝術感受力方面早早就埋下伏筆,當80後有了孩子,可以共同欣賞《中國奇譚》,父母們是在懷舊,孩子們是初體驗,可見審美不僅“迭代”,更是輪迴。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儘管這些年“古偶”大行其道,但是被詬病為審美“塑膠感”、製作簡陋,恰恰是真人出演的古偶電視劇;而大受追捧的反而是“國漫”,尤其是精工細作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各工作室出品。貌似都屬於幻想、玄幻題材,內在的審美基因卻大不相同。以《中國奇譚》中的《鵝鵝鵝》為例,畫風奇特、造型奇崛,複雜的畫面與狐狸書生口吐“心上人”這嵌套、繁複的故事內蘊既互搭又相生。《小妖怪的夏天》既是諷喻也是寓言,對於豬妖在職場中的生存體驗有清醒把握,內核上承《三個和尚》《大鬧天宮》,遠接《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總的來説,《中國奇譚》外殼時尚而古典,內在深刻而警世,這樣的作品不僅可以火爆一時,而且可以給跨度不同年齡的觀眾來看,沒準《中國奇譚》正在給孩子們提供成長路途上可以反覆回味的新經典。
也許是急速迭代更新的審美口味與一部分觀眾的保守心理對衝,尤其是對最為眾口難調的兒童家長而言,有人提出“不適應”《中國奇譚》裏的畫風,擔心孩子受到驚嚇。往大里説,任何年代的任何一部有內容創新和審美探索的作品,都曾背負爭議,因為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對於以往捍衛者的冒犯。解決的方式也許是分級,也許是限齡,目的是為了提醒或者是管控,不論如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要保護藝術創新的動力和勁頭,因為藝術發展需要不斷突破審美的門檻,需要不斷打破以往的天花板,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