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活動
  > 活動

北京:俯瞰大地的詩意 詩歌分享會以天空視角探討“下垂的時間”

發佈時間:2022-11-01 17:42:42 | 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在《下垂的時間》中,作者以異於常人的獨特的天空視角——環望天穹、俯瞰大地,以空中的生命體驗融入詩歌語言,文字清新、簡潔而意象詭譎。詩人對物像詞像的詩意捕捉,和內心深處的獨特感受,在字裏行間肆意橫行,承載著來自天空與大地的獨特感受,為這個世界提供了另一種觀察世界的詩意角度,獲得一種幾乎獨一無二的詩意與意象——一種捕獲天空詩意的強大意象力及其製造力。

140f33c47c5bed8cf1f65a60a62588e.jpg

活動現場(組織方供圖)

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純粹主辦的“一隻鷹,穿過雲層——王峰《下垂的時間》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著名詩人、第九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詩歌評論家唐曉渡,詩人、詩論家歐陽江河,中國詩歌學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王山,詩人、《詩刊》主編李少君,詩人、北京大學教授臧棣,教授、評論家敬文東,以及《下垂的時間》作者王峰等嘉賓出席。分享會由文學評論家、詩人張清華主持。

吉狄馬加認為,每個詩人的寫作和他個人的生命經驗和經歷都有很重要的關係。王峰的寫作和他的飛行經歷有著直接的關係,同時和他的人生經歷也有很大的關係。正是這種職業從另外一個角度讓他對時間的認識上和很多詩人相比,他觀察生活、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往往更多地還是從時間的向度出發。因為他有著特殊的時間感,對人的關注、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包括對個人生命經驗的關注,他一直置身線上性的時間和多維度的時間所構成的空間裏面來寫他的詩。吉狄馬加認為還提到,作為當下的詩人來説需要“哲學性的思考”,在寫作的過程中思考如何提升對時間的理解,把日常生活經驗在詩歌中呈現得更好。

李少君表示,每一個大變化的時代,文學都會有所表現,一定有新的時空觀和宇宙觀,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隨著載人航太的發展,如今我們到了一個需要新的時空觀的時代。飛行員身份使詩人有一種俯視地球的眼光,這樣,他就真正轉變了他的視野,他用另外一種視角和維度來看世界,如他的一些詩歌,比如《下垂的時間》《天馬》《所見》《漫天垂泣的秋蟲》等等,他已經轉化了視野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樣的詩歌顯示了詩歌新的可能性,隨著載人航太的發展,整個人類的時空的維度可能未來會改變。李少君提到,仰望星空,可以説是人類永遠的姿態。例如遠古神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瑰麗想像、兩千多年前“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的屈原之天問、三國曹操“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將大海與天地相連的開闊胸襟、初唐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意識、北宋蘇軾“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千古感嘆……到了現代也是如此,郭沫若的《女神》,其實就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時空感,所以聞一多説郭沫若具有“時代精神”。

歐陽江河認為,《下垂的時間》作者確實帶來了一種跟我們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不一樣的角度,和對這種角度詩意的轉換,這對中國詩歌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恐怕只有他才會有的一種角度,他沒有辜負這個只有他才會有的這樣一種角度、這樣一種轉換的可能性。王峰的飛行是工作,它不僅僅是飛翔的想像和比喻,它已經轉化為日常生活,這個角度由於機器文明的介入它已經變成現實的一部分。這樣一種轉化,當我們的飛翔,我們從天空往大地反過來俯瞰變成日常的時候,這裡面是一種提取——怎麼把它轉化成形而上的東西、詩意的東西,還不僅僅是現代性,還包括古代的轉化繼承,但是確實是今人才能有的角度。這個方面就好像詩歌找到了像王峰這樣的詩人,讓他完成歷史性的轉化。詩人在天空中飛翔,有另外的聲音命令他把它轉化成詩歌,裏麵包含了日常性,包含了人類的現實,又包含了語言的昇華、詩意的形而上的種種綜合。

敬文東認為,王峰的詩回歸了漢語本有的謙遜感,這種謙遜感將漢語自帶的滄桑感融在一起,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天真爛漫和飽經滄桑。這種飽經滄桑的感覺,除了他個人心境之外還有本色的漢語帶來的東西。按照語言哲學的説法,所謂心境本身是要發聲的。他據此恢復了漢語面對外物的那種謙遜的品質。漢語思想處理的是我和你的關係,不是邏各斯所強調的我和他的關係,你和我之間是平等的而非對立的。從這個角度來説,王峰的詩恢復了漢語的謙遜感。

唐曉渡提到,飛行是行動著的詩,寫詩則是語言的飛行。它們同時對應並試圖滿足人們靈魂深處的至高慾望,那就是對自由、冒險和未知的渴求。這種渴求基於人類受限的困境,其本身又自成一種困境。古典詩歌中多涉登高主題,突出的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所取就是俯視的視角,然而卻是靜態的;另一方面,遊仙詩中也多見俯視視角,而且是動態的,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只是詩中所及均為夢中的歷史文化或神話傳説場景,是夢幻的産物,而非如。王峰那樣,將真實的飛行體驗轉化為詩的經驗。這種實際的經歷成為了詩人創作的“鐵門檻”,避免了輕飄浮泛與同質化

臧棣認為,作者的詩取材於人的日常經歷,但轉化到詩的經驗中加以呈現的時候,又絕不僅僅是表達普通人的日常感嘆。他的詩歌視野,很接近海子的主張,王在寫詩。這個“王”,不能把它理解成世俗經驗裏的“王”,而主要是一種生命的氣度,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量。駕駛飛機的時候,坐在駕駛艙裏,天然就具有一種環視的視野。這對生命的視野,很容易構成一種開啟。這個視野裏,也天然帶有一種王者之氣。從詩的素材的角度去看待的話,王峰的詩似乎都是很平凡的東西,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東西。比如,寫老家的樹,寫家庭生活,也寫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但王峰在處理這些題材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記錄他的日常感觀,而是用一種強烈的生命經驗來激活這些東西背後的某種詩意。

王峰表示,詩歌創作的過程帶著飛行者的觀察視角——帶著慈悲的意念看雲幻雲滅,天地聚相。這些視覺的轉變,也會産生意象的轉變。比如在夜空中看浩瀚無盡的銀河,北方的冬天,越冷,天空越澄澈,真是星大如鬥,銀河若秤。那時天空的背景就像一個巨大的岩壁,北斗七星就像垂釣的人,拿著一個勺子在靜靜釣魚,這種意念就帶有玄幻的意念,就是諸神的意象,帶來創作的靈感。他希望將來“寫作更加悲憫,有金子般的質感”,提升語言的精度以描述更靈動的意象,也意識到“這需要時間,需要曆險。”

附:《下垂的時間》內容節選

下垂的時間

如果飛得再高一點的話

天空就彎了

像遇到下垂的時間

這樣的弧線

日月知道

山河知道

一棵背風的樹也知道

下垂的時間如彎刀

斬弒理想和抱負

只會把你我

一生的孤獨

刻進不足一米的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