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 産業分析

讓長江文化深度融入沿線城市現代化

發佈時間:2022-10-28 10:16:29 | 來源:新華日報 | 作者:李先昭 廖健偉 印丹 昝尋尋 | 責任編輯:楊俊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2022年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江蘇作為重點建設區之一,該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建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同時又該怎樣利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契機,推動長江沿線城鄉融合及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新華日報社新華傳媒智庫記者專訪了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長張鴻雁。

激活歷史文化資源,提升中華文化標識影響力

記者: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張鴻雁: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産後所反映的整體性國家意義,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國家文化公園具有社會公益性,可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遊憩空間,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其中進行保護和創造。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孕育了華夏5000年文明。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的表現,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軸”。長江流域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地,也是文明高地,同時又是經濟發展高地。因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充分激活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系統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豐富完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的中華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利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賦能沿江城市發展

記者: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於城鄉融合以及現代化城市建設有哪些推動作用?

張鴻雁:從歷史上看,長江沿岸是中國的高品質發展的經濟帶,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上,也走在了全國前列。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存在著大量經濟繁榮、發展品質高和生態環境好的沿岸城市。可見,長江一直以來對於沿岸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著巨大的積極影響。也正因如此,進一步建設、利用好長江,特別是長江文化,對於沿岸城市的現代化發展,無疑也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規劃上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強調文旅融合、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建設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對於延續和發揚長江的歷史文化文脈和自然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而在繼承和發揚長江文化的同時,長江文化也會給長江沿岸的城市提供文化和生態的賦能。例如,對長江沿岸城市的空間建設、重點項目建設、文化保護項目以及城鄉村鎮的改造開發和保護,都有助於長江沿岸城市和鄉村激發文化和生態潛力,推動實現長江沿線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挖掘江蘇多元優勢,助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記者:在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過程中,應如何挖掘和彰顯江蘇的多元優勢?

張鴻雁:首先,在空間格局上,江蘇江河交匯、通江達海,造就了江蘇文化融合匯通的特點。在江蘇,大運河文化、長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提供了豐厚多元的文化滋養,共同造就了江蘇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長江在江蘇省內匯入大海,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通道;江蘇地處長江和大運河交匯的特殊位置,又將中國內地與沿海連接起來,促進沿海地域、長江地域、黃河地域和北方地域的互動融合。

其次,江蘇的沿江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強大經濟基礎。長江沿線省市經濟總量排名江蘇省位居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24座萬億元經濟規模城市。其中,江蘇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4個沿江城市,江蘇成為長江經濟帶破萬億元城市最多省份。2021年全國百強縣前十名,江蘇佔六席,全部來自沿江地區。

再次,江蘇沿江城市的文旅資源稟賦出眾。江蘇省沿江8市擁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個,4A級景區136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7個,省級旅遊度假區27個;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5個,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22個。擁有世界文化遺産3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21項,國家級文保單位210個;沿江8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達11個(含縣級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5個。

獨特的空間格局、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豐富的資源稟賦,再加上江蘇省內豐富的産業載體以及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都將成為江蘇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優勢。

加強頂層設計,營造親水的濱江生活體系

記者: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在建設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建成後,長江沿線城市的建設又該如何與公園形成良性互動?

張鴻雁:江蘇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要注意規劃須從全局出發,要有整體性,站在國家的高度,進行既具有江蘇特色、又符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總戰略的頂層設計,並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各地再進行規劃和設計。

現在一些城市或地區在圍繞長江做建設時,往往會出現重建設、輕利用的現象,花重金打造了項目,卻沒有讓這些項目真正融入沿岸居民的生活,導致了一些地方出現“濱江不親水”的現象,這是不利於長江文化的長遠發展的。

因此,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成後,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公園與沿江的居民生活結合,也就是要讓國家文化公園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體系當中,要通過公園的建設,弘揚長江文化,讓長江文化真正成為居民生活和記憶中的一部分。文化是人創造的,其進一步發展也需要人的參與。所以,只有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才能真正體現出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所在,而有了人,有了生活,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借鑒國外優秀經驗,探索全新發展道路

記者:國外一些國家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有哪些經驗可供我們借鑒?與我們的國家文化公園有何區別?

張鴻雁:國外的國家公園是保護區的一種類型,最早起源於美國對“荒野”的保護,後為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所採用;1872年,美國國會批准設立了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

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是從國家公園衍生而來,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和探索,兩者在目標上雖然有不同側重,但在對國家精神的構建上,具有一定目標相似性。例如,美國的國家公園常通過荒野景觀、地標景觀的展示,強調國家精神的建構,體現主流文化價值;日本的國家公園則在將文化遺産與當地生活載體結合,形成整體性保護的同時,以創新的方式激活文化遺産,促進全民參與;英國則通過國家公園體系,帶動鄉村産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同時將遺産保護與旅遊發展結合,實施可持續旅遊戰略,放大人文資源,強化特色文化品牌。這些國外國家公園的成功經驗,都是我們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中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