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 産業分析

新想像和新突破:“文化元宇宙的中國印象”前沿工作坊AI繪畫觀察紀錄

發佈時間:2022-10-10 16:43:07 | 來源:中國網文創 | 作者:楊俊康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元宇宙時代,以及所有的技術變革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新的想像力。

——“文化元宇宙的中國印象”前沿工作坊



工作坊AI繪畫作品《京杭大運河》



“文化元宇宙的中國印象”前沿工作坊第四期以“媒體元宇宙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為主題,通過中國網和SMG京滬連線方式,邀請院校學者和業界專家共同探討參與。此次工作坊包含理論研討、大賽創意需求發佈,以及AI繪畫創新實踐模組。


工作坊現場探討了“光耍嘴炮就行”的AI繪畫場景,實際進行了利用語言描述來進行畫畫和設計的創作實驗。工作坊學員感嘆道,世界正從種種不可能變為可能。全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或許我們更應開放心態,從“積極發問”開始。


發問:人類的想像力能否跟上AI技術的飛馳



引發爭議的獲獎作品《太空歌劇院》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舉辦的一場的藝術比賽,遊戲設計師Jason Allen憑藉畫作《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數字藝術類別中拔得頭籌。但與普通的畫作獲獎不同,隨之而來的不是鮮花與讚美,而是“AI畫作拿一等獎惹怒人類藝術家”的口誅筆伐。


“畫面很美,但我們不接受它是藝術。”


這幅基底由人工智慧Midjourney進行創作的“作品”,讓AI繪畫陷入了巨大的輿論漩渦,美術創作者們在網路平臺紛紛質問——AI的創作也能稱為“藝術作品”嗎?



工作坊AI繪畫作品《光-蒸汽-蓬鬆》


“技術發展超越了人類的文化觀念,出現了文化滯後的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教育部新聞傳播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昌鳳教授以《元宇宙:超前的技術與滯後的文化》為題分享時談到“技術是驅動社會變化和進步的主要引擎,而文化傾向於抵制變化以求保持不變。”這恰與《太空歌劇院》的輿情形成呼應。


昌鳳教授認為,元宇宙文化總體上依然是人類社會權力關係的反映。


“滯後的文化可能正成為技術發展的掣肘,只有掙脫舊的文化束縛,才能真正面對顛覆性的創新革命;同時要努力使技術提供較好的對人類的適應性。”


所有這些問題,本質還是“物”與“我”的關係,科技與人的關係。


驗證:在AI幻境中重構數字與人的關係




工作坊AI繪畫作品《下班後的工人農民》


AI繪畫與人是什麼關係?有人會因此丟掉工作嗎?體驗學習模組中,中國網文創中國主編楊俊康引入媒體側的實踐觀點,帶領北京中國網會場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中外學子現場體驗了各人首張內容創作生涯的AI繪畫作品。而在上海會場,同學們參觀了創作SMG虛擬主播“申䒕雅”的子午工作室,深入了解了虛擬數字人的製作過程。


長久以來,很多人依然認為,在一些體現人類獨創性思維的領域,仍是AI的禁區。例如藝術和繪畫,很難想像出AI能和人的想像力和手藝一較高下。




工作坊AI繪畫作品《廢墟月亮》


但近幾年AI在圖形方面的進展,時代日新月異(進步迅速甚至以分秒算),不少高品質的AI繪畫方案紛紛面世,寥寥幾句或幾個詞的描述,生成美輪美奐的“AI藝術作品”。


透過AI技術自動生成的繪畫,從創作者角度,自然知道它不是最恰如其分的表達,但是從一般的觀者角度,從這種自動繪畫無疑也能從中感受到某種情緒,甚至也是美的傳達。北京大學全球創新創業中心隨藝説創始人彭瑩茜説,當代藝術沒有“唯一”的標準,當代藝術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可能,其中有很多更是相互對立的。好的藝術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它可以隨機隨意,最主要是應當引起觀眾的興趣,從人出發,又回到人的身上。“一定意義上講,AI跟顏料和水墨沒什麼兩樣,是手段和工具。”




工作坊AI繪畫作品《想知道》


項目經理可以在策劃之初就把一拍腦袋想出來的主意交給AI,加些關鍵詞,反覆測試,看看能生成什麼,是否符合“感覺”——“感覺“,往往是美編及設計師們的噩夢,但AI顯然可以不知疲倦地滿足任何無理的要求。


打不過就加入。”在AI繪畫的體驗環節,工作坊學員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已經上手“創作”了一系列質感不錯的實驗品。


行動:身處産業核心的我們更需要積極應對


華東政法大學“經天學者”特聘教授臧志彭在作理論導引時指出,元宇宙給人類生存方式帶來整體性變革。


SMG戰略發展和經濟管理部主任吳霄峰則進一步認為,元宇宙的重大變革,更顯著地帶來具備沉浸式體驗的文娛生活互動場域,因此媒體需在文化娛樂産業的各個賽道進行戰略佈局。SMG技術中心主任、上海東方傳媒技術公司總經理林雲川分享了SMG在數字人、文娛、體育、文旅會展、電競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創新實踐。




工作坊AI繪畫作品《敦煌飛天》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星儒指出,元宇宙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將産生“強體驗、跨時空和審美提升效應……作為元宇宙資訊的橋頭堡,外語類高校國際新聞專業師生需要直面元宇宙,並進行認真的思考。”


中國網技術創新部主任、元宇宙國際傳播實驗室負責人趙萱以《元宇宙和國際傳播變革》為題進行了分享,提出從媒體視角對元宇宙的觀察和探索存在“人”“空間”“數字資産”和“聯接”四個維度,並介紹了CICG元宇宙國際傳播實驗室以及“未來行動計劃”的情況。


事實上,傳媒相關業界可能會因為擁有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工具或數字場域而脫胎換骨。當熟知內容編排的媒體從業者下場搭建元宇宙世界,可想而知,AI技術、元宇宙技術將會協助作者創造出比現在二維平面驚艷得多的內容産品。在普通用戶手裏,元宇宙常常只停留在“好奇的體驗”,但到了媒體眼裏,它們就像“融媒體”“中央廚房”一樣,是一場迎面而來的“行業的變革”。




工作坊AI繪畫作品《海邊日落》


探索:元宇宙場景的現實應用題


“如果AI能讀懂人的心聲,把人的感覺、情緒轉化成一種表達形態,也有可能産生一種從未有過的藝術種類,這樣的‘元宇宙’該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後何佳雨談到元宇宙內容的未來。


一切歸結于用戶的輸入與系統的輸出。首先要能理解用戶的要求是什麼,這就涉及到自然語言理解技術(Natural LanguageUnderstanding,NLU),這也是Al的核心課題之一。




工作坊AI繪畫作品《想知道》


演算法需要“理解”輸入所要表達的語義,這需要一定的智商(IQ)才能完成,必須要進行詞法、句法、語義等一系列的分析。人類語言的魅力,在於它有著豐富的潛臺詞,在文本顯式的語義之下,還潛藏著説話人內在的情感、態度以及各種微妙關係等,對這方面的理解就需要足夠的情商(EQ)。這涉及到“表達”的元命題


如果我們把元宇宙,當作完成“表達”的整個環節,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們是不是能在元宇宙裏描述一株白玉蘭的芬芳,是不是也能傳揚時代激昂的精神與記憶?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副主任閔令超在工作坊的致辭中提到,元宇宙作為承載人們無限想像的概念,未來可能在現實和虛擬融合的傳播場景中更好地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是元宇宙場景“為我所用”的關鍵之處。




工作坊AI繪畫作品《陰陽魚》


在“文化元宇宙的中國印象”全國創意傳播大賽模組,華東政法大學文化産業管理系主任王亞楠老師代表大賽籌委會面向全網發佈了“中國網:年輕人心中的中國精神”“中科院遙感AI:中國地方農業名品知識圖譜”“白玉蘭:元宇宙世界中的上海精神表達”“氣象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元宇宙傳播”“寬創國際:中國傳統文化的元宇宙表達”“風語築:數字文化空間元宇宙設計”“上海申酒:海派酒文化的數字空間傳播”“糧全其美:中國飲食文化的數字空間傳播”等目前徵集到的部分企事業單位定向創意需求。


真實和虛擬交織,人類在輸入到輸出的互動中,又一次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工作坊AI繪畫作品《願原力與你同在》


文中AI畫作創作所用平臺工具:百度文心


文中AI畫作參與創作成員:

 

儀修出,清華大學

臧林熙,清華大學

方詩敏,清華大學

何佳雨,清華大學

閆楚,清華大學

 

譚雲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羅力豪,北京大學全球創新創業中心藝説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

賀瀟鹿,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徐梓航,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KIM MINSEO,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ADUK ALEER ANN,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VINOKUROV, IVAN,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NGUEMA ANDEME TEODORO NSUE,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LEE HOJIN,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MAYENTAO KOMANI,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MUGENI MYLENE NICOLE,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MENENDEZ ZAVALETA ANGELICA DELCARMEN,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EMMA GABBA FOFANAH,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羅舒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白岩,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何志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唐恩思,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羅文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