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數字化帶動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發佈時間:2022-08-01 14:14:04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近年來,隨著我國生産力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量和質也在不斷增長。“十三五”以來,我國文化消費總量持續增加,文化消費水準不斷提高,特別是數字文化消費規模呈快速擴大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十四五”時期,為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應著眼于推動文化與科技結合,利用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賦能文化需求和供給兩端,更新數字文化消費方式和生態體系,持續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新活力。
推動數字文化需求個性化。數字網路帶來了更多的遠端合作,使人們得以互相溝通連接,不同的聲音得以釋放和傳播,數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樣。隨著文化領域引入市場機制,文化産品種類日益豐富,但一些文化産品的生産仍然只是單純的流水線作業,使得文化産品市場陷入了同質化競爭中,常常處於同一類産品過度供應的飽和狀態,消費者難以享受到文化內容的獨特魅力。因此,加快文化數字化發展,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個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産業數字化在發展過程中産生了海量數據,其中包括文化産品供給端和消費端的數據。這些數據反映了文化消費市場的消費趨勢,將極大增強供給端的生産指向性。《意見》指出,“鼓勵多元主體依託國家文化專網,共同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匯聚文化數據資訊”,“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業態的數據流通和協同治理,並與網際網路消費平臺銜接,為文化數字內容提供多網多終端分發服務,對平臺消費數據進行分析加工,提供精準數據分析服務”。對供給端來説,洞悉消費者文化産品需求的精準度,根據數據進行小規模、個性化、智慧型、訂單式的生産,再利用消費數據對供給進行調整,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産品的價值,並確保文化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推動數字文化需求均衡化。受資源稟賦、經濟水準、交通條件、社會分工等因素的影響,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在城鄉、區域、行業之間存在差異,這導致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存在較大差別。一直以來,因地理區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現象較為顯著。進入數字時代,數字鴻溝又進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意見》明確,要“依託現有有線電視網路設施、廣電5G網路和互聯互通平臺”,“形成國家文化專網以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省域中心和區域中心,服務文化資源數據的存儲、傳輸、交易和文化數字內容分發。規劃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中心”。當前,應積極以數字化手段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使高品質文化資源通過新型數字文化消費渠道與人們的精神需求對接。比如,推進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升級,探索公益電影多樣化供給方式,加快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加強面向困難群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等。應通過相關政策措施促進數字文化消費均等化、均衡化發展,逐步縮小不同地區的差距。
推動數字文化需求本土化。文化消費是人們建構自我身份和獲得社會認同的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當前,越來越多富含中國文化元素的本土産品在文化消費市場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願意為本土化的品牌和內容付費。如“國潮”消費的日益興起,其背後折射出的是人民文化心態的轉變以及文化自信的彰顯。據2019年《“新國貨”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品牌商品的下單金額同比增幅高出國際品牌3%,2018年中國品牌商品的下單金額同比增幅高出國際品牌14%。據相關研究,中國“Z世代”文化自信感強,國風開始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追捧,“中國紅”元素商品的銷量不斷增長,創造了新的消費潮流,帶動國潮消費屢創新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了進一步發揮文化消費在增強認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意見》提出,將“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範標識”,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範圍和傳播效力的極大增強,將為內容創造者提供豐富的素材寶庫和多樣的靈感源泉,增強消費者與生産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文化消費作為新型文化消費方式,是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以數字文化消費帶動文化消費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文化消費需求對文化高品質供給的牽引作用,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