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 産業分析

科技賦能 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2-08-01 13:56:04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科技日報記者 華淩

科技與文化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歷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動力。

7月26日,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以“創新·賦能·發展”為主題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分論壇上,《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白皮書(2022)》亮出科技賦能文化産業“成績單”:2021年,北京規模以上核心數字文化企業1708家,實現營業收入11409.8億元,同比增長23.5%,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9個百分點,其中網際網路+文化領域營業收入佔比87.8%,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勁,16個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0246.5億元,同比增長22.6%,對全市文化企業收入增長貢獻率73.2%。

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運盛,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留下彌足珍貴的財富,也為科技成果的創新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廣闊空間。

“文化與科技是北京最明顯的發展優勢。”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靳偉表示,北京不斷開放應用場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文藝演出、廣播電視等傳統文化産業採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創新發展,圍繞老城整體保護和大運河的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強化現代科技應用,支援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文化數字化,引領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的傳媒創新發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選擇題,而是必須做好做優、出新出彩的必答題。”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通過技術手段、制度手段改變傳媒從業者的行為並不是件難事,但要從根本上改變傳媒從業者的思維,讓更多主力軍加速向主陣地轉移。新形勢下的創新發展必須打破思維定式,突破思維慣性,樹立用戶思維、平臺思維。

“數字技術為文化領域的共創和共用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江小涓表示,數字技術提供了低門檻的文化創作、展示和傳播能力,降低了創作和消費的門檻,可以廣泛普及文化産品,非常豐富多元,所有人都消費得起,這是最主要的一個貢獻。同時它可以使普惠而優質的公共服務做得更好。

中宣部文改辦副主任張二國表示,思想文化與科技進步相輔相成、相融相生。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全面參與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主要做到5點:堅持價值引領,提升主流文化凝聚力;秉持共用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力;堅持科學賦能,提升文化産業創新力;加強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強化數字治理,提升文化安全保障能力。

如何規範演算法引領網路文化向上向善,讓網際網路更好地服務人民、造福人民?中央網信辦網路管理技術局局長于永河提出,要堅持創新,讓更多新興演算法為文化繁榮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要堅持賦能,讓演算法更好、更深助力北京網路文化向上向善;要堅持依法治理,讓演算法更規範、更安全,為清朗網路文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