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世界與大地:“冬禾·高宏藝術大展”在天津濱海美術館開展
發佈時間:2022-01-28 18:08:30 | 來源:文創中國 | 作者:彭鋒 | 責任編輯:楊俊康《守護家園》高宏國畫作品
編者按
“冬禾·高宏藝術大展”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19日于天津濱海美術館開展。本次個展包括高宏水墨和油畫作品共計近50幅,作品尺幅較大,其中水墨作品都是八尺以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鋒親撰的展覽前言頗為精彩,文創中國現刊登以饗讀者。
前言
文/彭鋒
第一次看見高宏的畫,就被它的力量所震懾。這種力量不僅來自於繪畫語言,更來自於繪畫題材,以及由作品所喚起的各種聯想。
高宏畫的是陜北農村——那是他生長的地方,也是20世紀中國革命的根據地,更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那片土地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最適合誕生具有崇高風格的悲劇和英雄史詩。但是,與那片土地相匹配的藝術,卻始終沒有出現。沒有藝術的傳誦,我們關於那片土地的記憶便會日漸模糊。在中國社會由農業向工業、由鄉村向城市的急劇轉變中,那片曾經演繹無數英雄故事的土地沉默了,不堪自然和歷史的重負;那片土地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成了不宜人居的荒原。那片土地上沒有了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人潮的退隱,引來了天、地、神的出場。留守者們,有的在倔強地抗爭,有的在自我放逐,有的在憧憬,有的在追憶,他們與天、地、神、人一道,演繹一曲低沉的交響。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對日益發達的現代技術心存警戒,因為技術將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以至於天不再高,地不再厚,神不再靈。在諸神退隱的時代,藝術可以發揮拯救作用,讓天、地、神、人重新齊聚起來。為了闡釋藝術的獨特性,海德格爾還採用了兩個術語:世界和大地。世界意味著敞開,大地意味著歸隱,藝術誕生於世界與大地之間的爭執。沒有相持不下的爭執,就不會有真正的藝術出現,藝術就會失去它獨特的魅力。然而,高速發展的技術在不斷拓展我們的世界,大地遭到全面圍剿。今天不再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是城市吞噬農村。世界日益進逼,大地的不斷退縮,打破了世界與大地間的均衡,打破了天、地、神、人之間的均衡,藝術被技術擠壓到邊緣領域,在人類生活中不再發揮重要作用。在這個藝術貧困的時代,高宏的油畫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藝術的威力。他的作品能夠將觀眾牢牢攫住,甚至讓人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來。這種力量不是來自世界,而是來自大地。在許多宗教題材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人類對敞開的世界的嚮往,其中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化作天使在空中飛翔。高宏的油畫所表達的,不是人類向上飛升的感覺,而是向下沉入大地的感受。觀看高宏的油畫,我們能夠感覺到人被大地牢牢地吸住,感覺到強大的地心引力。當然,這種地心引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其實,海德格爾用大地一詞表達的內容有點接近無意識或者集體無意識。只不過海德格爾進一步將人的無意識或者集體無意識延伸到了物的領域,延伸到了週遭環境。20世紀的美學家們之所以重視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甚至物性,目的是要表明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只有藝術被寄希望去守住人類生存之根。沒有藝術對人類生存中那些不太透明的或者非理性的因素的守望,人類很有可能就會進化為電腦終端,進入所謂的後人類(post-human)時代。從人的角度來看,大地大致意味著肉身,世界意味著精神。高宏的繪畫,更多地表達的是肉身的受難。在肉身苦難的強大衝擊下,人的精神已經渙散或者出離。高宏很好地抓住了那個精神與肉體相游離的瞬間。正是在個體精神出離的瞬間,大地的力量才得以呈現。在高宏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那種超強的力量,其實不完全來自人物,而是來自人物所依託的那個晦暗不明的大地。我們在觀看高宏作品的時候:作品中人物身體的受難,轉化成了觀看者精神的受難。但是,我們並沒有被這種受難所摧垮。相反有了一種強烈的觸底反彈的感覺,一種通透的接上地氣的感覺,從而獲得一種強大的超出個體之外的能量。在這種意義上,高宏的繪畫,非常接近偉大的悲劇給人的崇高感。只要高宏沿著這個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創造出能跟那片土地相匹配的藝術作品。或許有人會覺得高宏的作品有宏大敘事的傾向,然而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卻絲毫沒有感覺到空洞和虛假,因為高宏在作品中表達的,正是他真實的生活體驗。高宏出生於陜北農村,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殘酷的政治鬥爭,讓那裏的人們的生命遭到扭曲。不少人認為高宏作品中的人物過於痛苦,其實實際情況只可能更糟。千百年來,中國農民承受的痛苦,幾乎觸及極限。沒有在那種艱苦環境中生活過的人們,自然不會有類似的感受。
高宏在表達他的內心感受時,不完全採用具有表現主義風格的油畫,他有時也畫水墨。儘管高宏的油畫與水墨在藝術語言和題材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的精神氣質一致。高宏沒有去追求那種淺薄的樂觀主義。他的藝術跟曾經流行的波普、艷俗和卡通無關。
高宏之所以能夠做到油畫和水墨兼修,與他最初的美術教育背景不無關係。高宏從小就愛畫畫,但他並沒有像今天的考前班那樣,接受高度程式化的教育。隨後,高宏就學于商洛師範學院美術系。相對美術院校來説,師範學院的美術教育的優點是面寬,缺點是不夠精專。高宏今天之所以能夠油畫和水墨並舉,恰與他的師範美術教育背景有關。師範院校畢業後,高宏有了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意味著生活有了保障,但高宏對此並不滿足。在對藝術的強烈興趣的驅使下,高宏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在生活與藝術之間,高宏選擇了藝術,他舉家遷來北京宋莊,成了一名北漂的職業藝術家,這種角色的轉變,讓高宏能夠在藝術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繪畫風格在走向成熟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果只是就具象表現主義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來説,我們可以説高宏最初引人注目的作品已歸入具象表現主義的範疇之下。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高宏逐漸擺脫了具象的束縛,進入了抽象領域。但是高宏的抽象,並不是對形而上的世界的表達,而是對他自己的生命感受的表達。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説高宏的抽象,有20世紀中期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氣質。但是,抽象並不是高宏追求的最終目的,他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表達的準確和自由。在經過抽象探索之後,高宏又回到了他的具象表現主義。但是,這次回歸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高宏把自己的藝術又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然而,與高宏作品的巨大力量相比,他在技法上的所有探索,都顯得微不足道。高宏沒有遷就風格和技法,而是讓風格和技法服從他的表現需要。無論哪種風格和技法,只要進入高宏的表達領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他的烙印。高宏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那種生猛的生命力,以及觸及生命底線的各種症狀,或許會讓一些人感覺不太舒服,就像我們面對崇高風格的作品或者悲劇時往往會産生病感一樣,但我們仍然為這些風格的作品所折服,在它們之中流連忘返,除了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更高級別的快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存在落到了實處,讓我們的生命接上了地氣。
(彭鋒 簡介:1965年生,湖南祁東人,美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學系主任,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美學協會執行委員,著名策展人。2011年第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展覽藝術家介紹
高宏
1970年出生於陜西橫山沙溝村
1992—1994就讀于陜西商洛師範學院
1994就職于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2002—2004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學習
2004—2005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
2006—至今居住北京宋莊
個展:
2003北京·地壇公園舉辦首次高宏油畫作品展
2005北京·鴻苑閣舉辦高宏油畫作品當代藝術展
2006北京·三色畫廊舉辦“心質·位移”高宏油畫展
2007北京·紅子蘭畫廊舉辦高宏油畫作品展
2010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爸爸的大油畫》高宏大型十年油畫作品展
2012北京·中國美術館 《大地》高宏油畫作品展
2017北京·中國國畫院舉辦《生命·狀態》高宏水墨作品展
2018北京·玖層美術館舉辦《墨則》高宏水墨作品展
聯展:
1998六幅作品參加延安油畫進京展(中國美術館)
1999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作品《鄉韻》入選(上海)
2000作品《生命的痕跡》參加全國油畫作品大展(杭州)
2011茗墨塘美術館舉辦《紅高粱》二人水墨展(北京)
2013當代美術館舉辦《繪畫的書寫性》水墨聯展(北京)
2018淩華堂舉辦《墨言味》水墨聯展(北京)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