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如何用文化遺産講好中國故事?
發佈時間:2021-11-18 11:09:39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郭軍 | 責任編輯:楊俊康“再生與利用,需要在分析文化遺産的特徵、特色後進行取捨,抓住其某些方面的文化語言加以強化,其餘方面進行現代創新與跨界融合,可以創作出具有文化遺産烙印,又符合當代審美與需求的新作品。”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陳平説。
在近日舉行的慶祝暨南大學建校115週年致公講堂首場主題演講中,陳平以“用好文化遺産講好中國故事”為題,分享了她對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觀察和思考。
陳平介紹,截止到2021年7月25日,我國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最多的國家,也是列入該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最多的國家。
她以傳統手工藝為例指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轉化是捍衛、延續與傳承民族文化獨立性的重要內容,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化轉化,不僅要讓記憶能夠“活”在當下,融入人們的生活、生産,同時,應進一步展開跨界合作與再生設計,借助新的傳媒形式與表達形式,讓傳統技藝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活”在當下,“火”在當下,成為體現民族價值與凝聚民族精神的載體。
陳平認為,文化遺産的再生與利用需要結合産業結構升級。以傳統手工藝為例,其工序繁多,材料各異,無法批量生産,加之需要傳承人漫長的學習掌握,因而導致傳統手工藝後繼乏人,很多手工藝失去市場價值。手工藝傳統的傳承模式與産品生産流程顯然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節奏,以及人們對文創産品的需求。“與時俱進,打破常規,跳出原有格局,融合跨界,舊物新説,資源互補是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的有效路徑。”
陳平説,傳統手工藝品最大的機會是如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場景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因此,她認為,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一起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努力,為它們找到當下合適的場景與舞臺;恢復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的技藝,特別是傳承人的培訓、培養、留住青年人,讓他們有主動性參與傳承,並以傳承為榮。恢復民間節慶與傳統民俗,不能讓更多的洋節、毫無意義的活動取代富有大量美好內涵的傳統藝術節慶。加快培養中國自己的青年創意設計團隊,特別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設計人才,將傳統元素注入當代設計靈感,讓優秀的民族文化符號,成為時尚創意的設計源泉。
陳平用自己的思考,傳授如何用當代的新方式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提升賦能,“要把傳統元素、生産元素介入到設計當中,引起消費者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要有中國人自己的時尚産品來引領中國産品的國際性。”她提出,“非遺要融入生活,需要進行商業的研究轉換、設計師的提升和創意,以及政府部門共同的一種努力。”
陳平回顧了我國多年來所做的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成果,同時也指出了我們的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過去的傳統藝術和今天的審美不太相容,以及我們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由於傳承人的枯竭將消失殆盡。”希望在中國城市轉型過程中,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把我國深厚的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變成我們的智慧源泉,在進行下一階段的城市轉型提升時,不要光追求規模,而更應追求品質;在城市服務的功能方面,不僅要強調現代化或多元化,而應更關注人文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讓經濟産生更多的文化價值,讓我們的文化更有體驗,更有經濟實力,讓更多的經濟資源也投入到文化發展中去。
據悉,本次致公講堂由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直屬基層組織工作委員會主辦。舉辦地點為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策劃建立並剛落成開幕的“四海藝術空間”。該空間立足暨南大學百年深厚的教育基礎,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人文資源,整合世界各國文化遺産專業人脈關係,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人提供接觸並欣賞藝術與美學的人文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