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資訊
  > 智庫資訊

潘魯生:進一步推動工藝美術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1-11-05 09:37: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楊俊康

中國網11月3日訊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工藝美術在推動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就業創業、藝術創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在生活品質提升與文化審美方面呈現獨特的高品質發展優勢。工藝美術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方面面緊密相關,立足當下,關注現實,進一步推動工藝美術高品質發展,共建高品質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大匠絲路》(局部),潘魯生、著著創作,960釐米×240釐米。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還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傳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發展的集中脈絡。該作品採用織繡工藝,以絲路“百工匠作”為主題,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匠技藝場景,包括手工藝製作、貿易通商及風俗文化等生活畫卷,同時描繪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採珠、貿易經商及造船工藝等,展現了人們在海上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上運載絲綢、陶瓷、香料的情景。

關於工藝美術的稱謂較多,手藝、手工藝、傳統工藝、民間工藝、民間美術、現代工藝等。由於站位不同,工藝美術也出現在美術、設計、民藝、産業、文創、公共文化等不同的發展視野中,但無論怎麼稱呼、從哪個視角研究,工藝美術以生活為中心,滿足高品質生活需要和高品質發展需要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工藝美術區別於純美術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本質所在,實用、經濟、美觀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適用性。

工藝美術的高品質發展要補齊短板、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今天,工藝美術面臨一系列發展挑戰。技術層面上,以智慧化技術為引領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引發顛覆性變革,3D列印模糊了手工與機械的工藝邊界。産業層面上,傳統技藝與新技術有機結合,提高工藝美術産品設計水準和勞動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産生巨大衝擊,再次引發人們對消費社會與生態文明發展悖論的認識。工藝美術行業也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逐漸從傳統工藝美術産業轉向現代手工製造産業,從純欣賞的特種工藝品轉向生活工藝用品,從重視工藝大師的榮譽轉向關注一線工匠的工藝創造,從傳統工藝作坊轉向“作坊+工作室”等多元模式,從來樣加工的代工時代轉向自主創新設計的品牌時代,從出口貿易的單一經營轉向內外貿雙迴圈發展,從輕工産業模式轉向具有審美文化創意機制,從藝術教育的單一培養模式轉向適應行業需求的多層次專門人才培訓培養。與此同時,工藝美術依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如工藝美術在裝飾、收藏領域發展有餘,在生活日用方面供求不足;工藝美術地方資源稟賦高,設計轉化與品牌塑造能力存在不足;工藝美術大師精英化,民間藝人權益未充分保障;工藝美術內需供應體系還不夠健全,不能充分支援國內大迴圈主體建設等。工藝美術的高品質發展要建立新發展理念的新常態,凸顯追求匠心營造、品質提升、價值創造與轉化的高品質發展要求。其中,創新是工藝美術發展的一種內生動力,如何把握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關鍵。具體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推動工藝美術區域發展平衡,著重發揮工藝美術在維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工藝美術內外聯動發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保護工藝美術民眾受益和公平貿易,實現共用發展。

同時,工藝美術的高品質發展應構建民間工藝、行業工藝、現代工藝協調互進的體系關係。民間工藝,側重民間生活日用、自製自用或禮贈親友,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民間工藝是文化的種子,滋養和影響著其他形式的工藝,重點在於修復工藝生態,守護民間文化鄉愁。諸如“手藝農村”項目,是鄉村特色工藝美術産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傳統工藝美術等文化內容作為生態、和諧、幸福的發展範式,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産業發展和文化脫貧、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行業工藝,在於生産性和專業性,其中也包含生産者、市場、消費者之間必然的聯繫和作用。行業工藝的發展重點是發揮好産業驅動的經濟民生價值。應保持文化基礎,傳承工匠精神,由外貿為主向外貿內貿兼顧發展,保持手工藝特性、實用性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斷融入新技術、新材料、新樣式。如山東正在著力打造“山東手造”産業新動能,大力推動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傳統手造産業的深度滲透,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發展。現代工藝往往受現代學院教育與創作研究影響,具有工藝特質的純藝術化傾向。現代工藝融合新觀念、新題材、新技藝,有助於拓展手工藝的個性表達。現代工藝創造生活之美,提升現代生活品質,其思想、審美的意義更加突出。如在上合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等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中,相關藝術設計基於傳統工藝文化傳承出新,寓情于禮,展現中華美學風範,極具傳播力和影響力。

工藝美術的高品質發展要倡導中國生活美學。中國傳統美學觀念貫注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材美工巧、巧法造化、各隨其宜等獨特的工藝造物文化,培育了社會群體對生活美學的追求。一段時間以來,工藝美術越來越呈現出追求“把玩化”傾向,影響了工藝美術創作者的價值判斷。民間工藝傳承功利化,行業工藝創新脫離生活需求,現代工藝創作缺少“中國味道”。根本原因是與生活實用和工藝審美相關的工藝特質在逐漸被弱化。工藝美術並非純美術,不能沒有傳承與出新,也不能脫離生活應用。工藝美術如果脫離最鮮活的生産和生活經驗,將喪失最本質的源泉和動力,也將導致現代生活裏物質消費化的迷失。當代生活裏,工藝美術所蘊含的鄉愁記憶、生態價值,恰恰契合社會轉型過程中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傳承發展中華傳統造型體系和造物體系,加強對物與生活方式、生活美學的理解,不僅要有其形,更要傳其神,從而不斷適應時代生活的需要,使工藝美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此外,健全工藝美術傳承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是高品質發展的人才基礎。工藝美術教育與設計教育互為補充,為精工製造、大國工匠培養提供了堅實保障。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五千年中華文明蘊藏著豐富的審美追求與藝術氣息。廣泛意義上,應推動工藝美育融入公眾生活,培養“生活的藝術家”,引導公眾發現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創造生活之美。

總之,回歸併服務高品質生活是工藝美術發展的目標。工藝美術只有回歸生活,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內心,廣大工藝美術工作者只有貼近生活、服務人民,才能準確定位工藝美術高品質創作的基點。恰如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所倡導的創作方向,呼籲廣大工藝美術創作者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深入田野,在藝術創作中努力反映“中國工匠精神”,弘揚“中國傳統造物智慧”以及形塑“中國美學價值”。鼓勵創作出更多展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更好地發揮工藝美育化人、激發創新、推動發展的功能和作用,為服務人民美好生活賦能。

作者潘魯生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