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産業分析
  > 産業分析

雲南文創産品走進百姓家

發佈時間:2021-07-26 16:31:06 | 來源:雲南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近年來,文化創意産業這一新興經濟門類迅速發展,衍生出的文創産品也呈井噴之勢。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的“爆款”文創雪糕、藍花楹絲巾、瓦貓茶罐等一批有情懷又接地氣的文創産品贏得了消費者一眾擁躉。但“出圈”不為一時之“紅”,更為了傳承文化、創新內容、對接市場。文創企業紛紛為産品“加料”,讓“老物件”衍生出新産品,也讓新故事融入傳統文化。

好故事代代傳

在雲南省博物館的一樓大廳裏,擺放著一台抓娃娃機式的雪糕櫃,觀眾掃碼支付後,可以自助操作抓取雪糕,這一創意吸引了許多觀眾購買體驗。

雪糕櫃內,還放置著今年7月雲南省博物館剛推出的一款巧克力味的“手雷雪糕”,該雪糕的造型原型是1935年召開扎西會議時紅軍留下的手榴彈,這款以“憶苦思甜”為主題的雪糕是雲南省博物館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而設計的。今年,圍繞紅色文化,博物館還推出了“指路明燈”系列飾品等文創産品。雲南省博物館文創開發中心副主任蔡雪介紹,雲南省博物館的文創産品目前已有1500余種,涵蓋文具、圖書、服飾、首飾、傢具等。

“文創是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是文化加創意,再加上愛。”當談到她心中的博物館文創,蔡雪這樣説。她認為,博物館文創不僅需要有吸引人的顏值和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更重要的是,它們是獨特的文化載體。

蔡雪解釋,雲南省博物館的文創産品以該館館藏文物為“靈魂”,獨一無二的文物元素和本土文化內涵,使它們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創産品和旅遊商品。設計開發人員將自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熱愛和創新開發的“腦洞”投入其中,結合對市場的調研與考量,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出不同的産品,使每一款都有著各自的“粉絲”。

蔡雪認為,文創産品可以實現歷史與當下生活的連接,激發大眾對文化歷史的興趣,增進大眾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目前,國內許多博物館都正在文創上發力,蔡雪認為,他們的經驗對雲南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其中,如何跨界特別值得研究。時代在變化,博物館文創在隨著時代變化的同時,其傳播知識、傳播文化、傳播歷史的目的是不變的。他們將不斷探索文創産品的形式和內容,拓展多元合作,將文創産品與博物館沉浸式的體驗結合,進一步釋放博物館文創在文旅融合中的潛力。

2018年,雲南駿宇國際文化博覽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省內多家博物館成立了“雲南博物館文創IP聯盟”。“聯盟建設的初衷就是為了打通文創上下游産業鏈,通過博物館IP授權,整合全國設計師資源進行創意設計,線上線下運營等多種形式挖掘全省博物館文物資源、歷史民族文化資源,打造雲南特有的文創品牌,傳承發揚雲南歷史民族文化。”雲南駿宇國際文化博覽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史俊璋介紹,目前全省已有20余家博物館加入到聯盟中,這種全産業鏈的運營模式也為聯盟成員打造文創品牌提供了新的選擇。

在史俊璋看來,雲南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資源和旅遊資源,這讓文創産品既有創意靈感,又有消費市場。“根據當下年輕化、個性化、體驗化代際消費特點,我們也為博物館設計推出了一批定制化、生活化、有原創味道的文創産品,希望能給消費者傳達更密集豐滿的旅遊、文創體驗,讓消費者了解並愛上雲南文化。”史俊璋説。

2018年,昆明石林風景名勝區開啟了對文創領域的探索。如今,圍繞Q版小阿詩瑪、小阿黑哥的IP形象,景區已推出了人偶、文具、服飾等文創産品,設立了專門的文創店供遊客選購。

“這些文創産品推出後不僅受到遊客歡迎,還有許多企業來聯繫希望進行合作。”石林旅遊集團公司副總李凡説,今年初,石林文創産品亮相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格外吸引眼球。接下來,結合旅遊業恢復趨勢和石林全域旅遊對打造有影響力的IP形象的目標要求,旅遊集團將對文創産品進行提升,加大推廣力度,完善行銷方案,開拓電商平臺,並以“品牌+産品”的模式,推出更多的文創産品、農特産品,提升“石林”品牌、“阿詩瑪”品牌的影響力。

“非遺+”火起來

近年來,雲南省依託優勢文化資源,不斷推動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優化發展環境等形式,助力一批優質文化創意企業騰籠換鳥、跨界合作,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讓文化創意産業從“起步”走向“邁步”。

帶著將“非遺+文創”結合融入生活場景的探索,2016年雲南首個以“雲南好物好生活”為主題的展陳式體驗購物中心——拾翠手藝集合店在昆明落地。經過5年的嘗試和發展,這裡已經成為了許多時尚文創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拾翠手藝集合店剛完成提升改造,正在進行試運營。在擴增至3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我們對建築設計、場景營造、內容呈現、原創元素等多方面都進行了提升,希望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可以學習、體驗、把玩,更立體、生活化的消費場景。”雲南拾翠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建宇介紹,如今拾翠手藝集合店被劃分為“雲南禮物”“雲南風物”“文創集市”等板塊,與傳統手藝門店不同,拾翠手藝集合店將雲南非遺文創産品融入當代設計、傳統工藝、時尚審美等元素運用在器、食、布、用等實用的各類家居生活用品中,讓挂在墻上的非遺回歸生活。

丁建宇告訴記者,除了“非遺好物”“大師制”等文創産品,雲南拾翠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在滇派原創領域主動發力,積極連結原創設計師,以消費端數據指導創作生産。

不僅如此,雲南拾翠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將原昆明氧氣廠老舊廠房改建成拾翠國際民藝園區。園區通過文創産品開發、文創産品孵化、校地合作等方式,實現設計、材料、工藝、製作、行銷、體驗課程、研學、學術、研發等多功能生態閉環,為雲南非遺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目前,我們也不斷加強與無印良品等世界知名企業合作,希望為雲南傳統文化及民族、民間工藝産品實現全球展覽和銷售創造持續性機會。”丁建宇説。

不久前,在石林彝族自治縣畢躍英撒尼刺繡傳習室開展的一期刺繡公益培訓項目上,來自雲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滇池學院的同學們跟隨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撒尼刺繡傳承人畢躍英對撒尼刺繡的文化和技藝進行了學習。

畢躍英傳習室一直致力於刺繡培訓、文化交流、非遺傳承。為了使刺繡産品更多地被消費者接受,近幾年,他們積極參加展會,為企業供應刺繡禮品,還引進藝術院校的青年人才,努力設計開發融入生活的刺繡手工藝品,並嘗試線上銷售模式,這些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出圈”且一直“出”

對於文創産品,文化是內涵,創意是手段。如何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用創意講好文化故事,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市級甲馬非遺傳承人、白族甲馬作坊老字號“義順祥”的傳承人張春政有著自己的思考。

“甲馬是一種古老的用於民間祈福、祭祀活動的木刻版畫,每一張甲馬紙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我們要做的文創産品就是要將甲馬的文化內涵提煉出來,附著于有形的商品之上,用創意打動人,讓産品背後的文化故事走進千家萬戶。”張春政介紹,在傳承甲馬製作技藝的同時,“義順祥”在甲馬紙中融入了時代的新元素,推出了冰箱貼、抱枕、手機殼、明信片、T恤等文創産品,其中,融入新時代元素的甲馬組合圖案T恤一經推出就備受年輕人喜愛。

“文創産品要實現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統一,既要為我所用,也要能為他所用。”張春政説,“義順祥”聯手多家企業、出版社、民宿等“破圈”合作,先後推出了具有甲馬特色的品牌LOGO(標誌)、書本封面、伴手禮等,多業態的跨界合作模式也讓更多馬甲特色文創産品“出圈”“出海”。“下一步,我們計劃將馬甲文創産品與大理傳統蠟染相結合,在賦予文創産品雲南特色的同時,更好地傳承非遺,傳播雲南特色文化。”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動混鎮曼召村,80後小夥李晉元因為熱愛藝術,熱愛傣族文化,創辦了以傣紙、傣瓦、傣陶為元素的曼陀羅藝術館,把傣族傳統手工藝“玩”出了新花樣。

李晉元將傣紙、傣瓦、傣陶等具有傣族特色的物品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帶領團隊把傳統技藝運用到了文創領域。傣紙製作的畫卷、傣陶燒制的茶藝周邊、栩栩如生的傣族村寨模型手辦……老物件“變身”成為時尚單品,頗受消費者歡迎。“我們想要打造‘可以帶走的西雙版納’,讓藝術生活化,讓文創産品真正走進消費者的生活。”在李晉元看來,可以帶走的不僅是文創産品,還是一次“有料”的文創體驗。如今,在曼召村遊客不僅可以購買到傣紙藝術設計、工藝品,還可以到曼陀羅藝術館體驗在傣紙上的藝術創作。

“目前個性化的非標産品已經越來越受到年輕人歡迎,結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偏好,我們更要在産品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模式上創新。”李晉元介紹。

除了做好內容創新,越來越多的文創項目在通過借助現代傳播手段,搭建多元化的平臺等新形式脫穎而出。

日前,在昆明市官渡古鎮舉行的“‘官渡風’傳統藝術網紅快閃活動”上,兩位身著“陰丹藍”傳統服飾的官渡“福奶”造型人偶在快閃隊伍中與遊客互動,引得遊客圍觀拍照。

“這是官渡‘福奶’造型IP在第二屆非常官渡‘文創+’産品設計大賽獲獎後的首秀,活動中我們不僅帶來了‘福奶’人偶,還有融入烏銅走銀、官渡粑粑、小鍋米線等元素的‘福奶’造型折扇、文化衫等,這些新奇俏皮的文創産品,在活動現場一經推出就格外搶手。”官渡“福奶”造型IP設計者李卓蕓介紹,設計“福奶”的初衷就是希望用傳統官渡老奶奶的形象融入官渡非遺等文化元素,打造官渡文旅産品周邊,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及産業轉型升級。“如今,官渡‘福奶’造型IP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認知度,我們計劃通過創意轉化,對‘福奶’進行更加系統、規模的開發。”李卓蕓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