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馬泉

2020年的春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扇“窗”

發佈時間:2021-03-03 09:56:10 | 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清華大學、美院教授、60後、設計師、藝術家……這些關鍵詞構建了人們對馬泉的印象,學生誇他是“男神”,用他的形象做表情包。當老師,馬泉自得其樂。他的人生不設限,癡迷沙漠極限運動,酷愛極限空間環境和敘事系統研究。從44歲到57歲,他堅持每年進沙漠腹地考察、探險;2012年,50歲的他開始審視內心,懷著強烈的創作動機,此後耗時8年在中國大部分沙漠無人區之間進行“自我研究”的探索,閱見人生正當時,他認為,藝術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設計更多的是來解決問題。他很享受在這兩個領域之間轉換角色。  

馬泉

生命的弧線

2019年8月,在正式開學前的日子,馬泉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工作室裏忙碌著,此時的他憋了一個大招,想在年末給大家一個驚喜。

坐在自己精心佈置的工作室裏,57歲的馬泉身著一件乾淨樸素的白衣,鼻樑上架著一副文藝復古的圓形眼鏡,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接受鳳凰網公益的訪問。乍看會有與作家“梁文道”對話的既視感,轉瞬又會被馬泉透著詼諧幽默的京腔拉回現實。

馬泉用“白水”二字做微信名,這兩個字疊加在一起是“泉”。這樣詩意的名字難免會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詩神繆斯飲用泉的傳説。

“我父親也是一位大學教授,到了我該上學時,才有了自己的學名,也許因為父親愛釣魚吧,才取了與水有關的‘泉’字。”馬泉緊接著回應,“我不愛釣魚,那會取名字也不像現在一樣,要有特殊的含義。”

1962年,馬泉出生於陜西西安,父母都是美術教育家。父親馬驥生是著名油畫家,母親彭如華是著名西部水彩畫家。為支援中國西部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馬驥生教授1953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離開故鄉北京,來到西安美術學院任教直至1998年去世。他對藝術事業不斷追求,其油畫作品富有情感和詩意。彭如華教授同在西安美術學院任教,她的藝術歷程使她成為中國和陜西水彩畫發展的一位重要畫家和開創者,為西北地區培養了第一位水彩專業的研究生。

馬泉跟隨父母在西安度過了他人生的前21年,生長在藝術世家,從小耳濡目染。1983年他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87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設計師、藝術家。他工作的研究方向是品牌視覺傳播設計研究,視覺加新領域創新研究,自主研究的領域是媒介與敘事的探究與實驗創作。他喜歡這種平行疊加的工作體驗狀態。

這仿佛是一種輪迴,他抵達父親的人生原點,走出相似卻又獨特的生命弧線。

扔掉大師的拖鞋

馬泉用“朦朦朧朧”來形容大學時的自己。對知識和藝術的渴求,讓他有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因為對書籍設計感興趣,他進入裝潢藝術設計係的書籍設計專業。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處於一個新舊交織的特殊時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大量新鮮事物迅速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國家蔓延。世界各地的思想與文化也衝破閥門,涌入其中。

“那時候感覺特別焦慮”馬泉沒有掩飾內心真實的感受,發達國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瞬間涌入視野,來勢洶洶,讓他覺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給了他不斷學習的動力。

大學時,馬泉師從包括藝術大師吳冠中等很多老師,都對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吳老師的一句話至今仍影響著他,“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

扔掉大師的拖鞋,藝術家馬泉尋找著自己,“一生要做自己,構建自己的敘事語法。”

馬泉感恩自己在大學時受到的非範式培養。從教後,馬泉對教書育人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教學是人們分享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如今,網際網路迅猛發展,資訊扁平化,整個傳播環境發生顛覆性變化,不同於我們上學時大部分期待都在老師們身上,現在的學生更多的是自我學習。老師的職能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要跟學生共同探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判斷、重組資訊的能力,對未來人生的構建。”

“追問”是馬泉談到教學時頻繁提及的詞語。常被學生提問,馬泉的大腦也會時常進入一個經驗的盲區,他坦言這種情況很普遍。老師被學生問懵,看似尷尬卻被馬泉如此解讀,“學生善意地提出一個問題,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解,才是教學最核心的部分,答疑解惑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對自己也是一樣。”

馬泉承認現在的學生很聰明,但由於某些資訊的碎片化,看到資訊卻不一定能掌控,導致學生會對某些問題産生困惑,而對困惑的思考和解讀被馬泉看作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個讓經驗不斷失效的年代,人們在不斷的困惑中進步。”

馬泉曾經擔任過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其任教的係實行小班授課,一個班40多個學生。一學期的廣告創意專業課,從創意發想到完成作品,馬泉都會跟隨學生們,關注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情緒的變化、對困難本身的態度和對困惑的思考。他鼓勵學生們要在摔倒中受益,並且不要盲從選擇,“一個人不能複製任何一個人,學習的目的是構建你自己的人生。這是社會給你的使命。”

內心的迴響

為了與現代社會發展同步,學者馬泉會拿出適當的時間做“實驗性的實踐”。

令他記憶猶新的是,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網際網路;1995年,一個叫張樹新的女人提出:“面對一個新的網際網路事物,我們能不能很快介入。”1996年,馬泉主持了“北京瀛海威資訊技術公司”廣告整體策劃及創意,推出“瀛海威時空”網路品牌,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的第一個商業項目。1997年,馬泉完成研究生課程學習,並赴日本電通廣告株式會社研修。

在社會實踐中,馬泉不忘自己的教師身份,他努力貢獻自己的專業價值,將得到的感受和經驗回歸到教學中,保證課堂內容既有知識傳承,也有當下通過自己的介入和提供解決方案所形成的實踐經驗分享,馬泉認為這是教學裏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因此,他曾主持設計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視覺形象系統及展陳設計、中國現代文學館視覺形象系統、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展陳列設計、重慶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戶外廣告視覺總規劃設計、北京“藍色港灣”整體商業品牌規劃及視覺推廣總設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視覺品牌系統設計等項目,著有《廣告圖形創意》、《平面廣告設計教學與應用》、《城市視覺重構:宏觀視野下的戶外廣告規劃》等學術著作。

馬泉在沙漠中

2006年,馬泉被朋友偶然帶到內蒙古沙漠,瞬間就有一種久違的感覺,“我的祖先或許是從沙漠?出來的,到我這?代返祖了,總能聽到來自遠古祖先的呼喚。”

馬泉享受極致的孤獨,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從44歲到57歲,他堅持每年進沙漠腹地考察、探險。“沙漠是地球生命體的一部分,敬重沙漠就是敬重地球!”他猜測,沙漠無人區或許就是地球編碼的?個區域,“我要好好的深入了解她,研究她……並‘解碼’她。”這就是馬泉創作動機的緣起,在沙漠探究六年之後才有的。

2012年,50歲的馬泉開始審視內心,懷著強烈的創作動機,他獨自駕駛越野車來分佈在內蒙的各個沙漠腹地無人區進行考察和體驗,每日陪伴他的只有漫天星辰和地上的沙子,他坐在高高的沙山上,體悟沙漠空間,用8年時間進行“自我研究”的實驗創作,甚至於科學家似的工作過程,他想在沙漠裏找尋內心的迴響——它們是誰?從哪來?我是誰?我從哪來?  

馬泉在創作

一沙一世界。時空是疊加的,沙子有它的命運,也藏著資訊的痕跡。“浩瀚大漠裏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時,卻會發現它的結構清晰複雜,五彩斑斕,生動有趣,表面呈現的各種紋路結構和痕跡,分明記錄了自身摸爬滾打的身世,也記錄了沙漠的發展簡史。有的晶瑩剔透,有的斑駁滄桑,在極小中透視著宏大。某種意義上來説,?類進化史與之非常相像,人類畢竟也是自然進化的産物。”

“馬泉的藝術是整體的藝術。他綜合地運用了中國畫、雕塑、版畫、影像、音樂和設計等各種媒介和手段,嘗試營造出一個跨越時空的充滿精神性的場域。而在主題上,他表現了看似貧瘠卻蘊含著無窮生命力的沙漠,他的作品有的具體而微到一顆沙粒,有的又宏闊遼遠到表現自然。他以個人對生命的體驗,來喚醒我們對周圍世界的關注,讓我們重新思考平凡與永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張敢教授如此點評馬泉的沙漠探究作品。

“或許是幾十年做設計養成的習慣,總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設計是在解決別人問題中解決自身問題。自我探究和創作,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仲介入社會問題。只是這次‘客戶’變成了自己,而且還是不斷變化觀念和要求,有時甚至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也始終對自己不滿意的‘客戶’。”馬泉覺得走進沙漠需要勇氣和技術,而走出沙漠去構建一個創作系統和語境並與之保持某種平行又不局限沙漠表像卻很難。

為了豐富和構建自己的媒介敘事系統,馬泉50歲開始學彈琴作曲、學攝錄剪輯,每天工作到夜裏12點,他不知疲倦地將精力和時間投入極限挑戰、探險和自我研究,這已經成為馬泉生命的一部分。他不在意結果,只享受探究過程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在自己人生最好的時間段把想做的事情隨時開始,不要等!把玩的體驗轉換成專業思考。”正是這段充滿生死可能性的獨特沙漠旅程,馬泉發現了值得自己一輩子鍾愛和專注的事情。

今年底,馬泉將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首次舉辦的個人作品展《疊加態》,是他用了8年多的時間實驗、探究、創作所形成的階段性自我敘事系統成果,在展覽前不貼任何標簽,希望觀眾在這個展覽的場域裏,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悟。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吳冠中先生誕辰100週年紀念,全國有很多紀念他的展覽和學術研討,馬泉覺得這也許是和曾經的老師的一種緣分。  

馬泉與學生們在一起

“男神”

“老師你不知道吧,你是男神!”馬泉的學生們經常調侃他。

馬泉的手機裏收藏著學生們為他做的表情包,“每天都有小幸福”、“你們這幫臭孩子,什麼時候能讓我滿意啊!”……讀到表情包裏的每一句話,馬泉都會打趣兩句,仿佛學生就在面前和他一起互動。

馬泉工作室的很多學生(留學生)畢業後,都分佈在海內外各個城市,其中“阿狸表情包”的作者就是他的第一個研究生,馬泉很高興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在馬泉看來,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他的學生,而對自己唯一滿意的是還在持續做自我研究。

馬泉説,自我研究很孤獨。

“有些時候,走的人少才是有期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