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樓宇烈

樓宇烈:為天地立心 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發佈時間:2021-03-03 09:55:3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決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啟動聯防聯控機制,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和傳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瘟疫鬥爭的歷史,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這種鬥爭就會持續下去。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此次疫情的發展也是如此。《呂氏春秋》有言:“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張載在《正蒙》中説:“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對”指矛盾的對立面,“仇”指對立面的鬥爭,“和”指對立雙方統一體的平衡和和諧。二氣交感聚而有象,一旦有象便有其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會有相反的運動,因而便會有鬥爭,而鬥爭的結果便是形成統一體的平衡和和諧。

面對此次疫情,要保持積極樂觀自信豁達的態度。中華文明歷來重視人的價值,高揚人的主體精神,強調我們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隸,更不能做物的奴隸。《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認為在天地之間的各種生命中,沒有什麼比人更加尊貴了。荀子進一步解釋了“人為貴”,他説:“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從以上可知,人之所以獨異於萬物,一是因為人有倫理道德與智慧,二是因為人有主體性。儘管當前人類對新冠肺炎病毒的認識還不全面,但是相信憑藉人類自身的智慧終究能渡過此次難關。

古人認為,在天地之間,“唯人獨能偶天地”,表現出對人的重視。天地造萬物,但是人出現後因為具有能動性而可以與天地相並列。所以,“人”與“天”“地”並稱為“三才”。善於“法天則地”的人能夠參與到天地萬物之中去,從天地之道中取法,為人所用。《荀子·天論》中説:“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禮記·禮運》中説:“人者,天地之心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北宋思想家張載為後世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産。“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他認為一切活動都是心的表現,人心一動、人心一變就會影響到天地萬物的變化。人在天地萬物之中有這樣大的作用,所以人必須時時修養自己,不能鬆懈。

“人為貴”不是讓人肆意地去主宰萬物,而是提醒人怎麼能夠更好地管住自己,讓天地萬物能夠按照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去發生和發展,而不要人為地去干預自然。萬物是天地合氣而自生的,人也是天地合氣中生出來的一物,但這個物確確實實跟其他的物不一樣。所以人應當有自覺性來管住自己,這樣才能夠跟萬物和諧相處。面對疫情,我們人類能做的就是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尊重自然界整體生成發展的規律,不得以私志和嗜欲去破壞原有的生態鏈,干預自然界自身的運作規律,而應該“循理而舉事”,根據事物自身的規律去做事;“因資而立功”,根據條件,依靠條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總體來講,就是要我們“推自然之勢”,即循自然之規律。

“為天地立心”要求我們要時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被稱為“十六字心傳”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的要義之一。簡單地説,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應當一心一意,精誠懇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傳”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國之道,傳遞的是以“道心”調節“人心”的主題。從此意義來説,道德自覺意識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賢者歷來注重修身,以提高道德自覺,提升精神境界,培養理想人格,追求“人心”與“道心”的合一。在抗疫的這段特殊時期,我們不僅要強身健體,關注生理方面的健康,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同時也要正心養性,關注精神生命的成長,提升生命的品質;不僅去盡力延伸自然生命的長度,更要去奮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如此,才能盡享真正的幸福生活。

(作者:樓宇烈,係北京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