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40個教師節,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當下,無數個教育人來來往往、前赴後繼,匯聚成這個時代的教育背影,重慶市徐悲鴻中學數學教師何筱霞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的江北區教師節主題活動上,何筱霞老師走上舞臺,以“江北區身邊的好老師”的身份,深情訴説自己的教育故事,許下最後一個教育願望。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教育人生,感受她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
四秩春秋,她是躬耕教育的守望者
1983年,十八歲的何筱霞老師參加工作,就職于重鋼集團的一所廠辦學校,那時的她立志要做一名好老師。簡單的教室佈置、簡易的教學工具,在這裡,何筱霞老師開啟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學校坐落在一片農田之間,背靠荒山,當時條件有限,不通公路,何筱霞老師每天要經過一道道田坎、一段段長長的石梯,爬坡上坎到學校給學生上課,交通十分不便。冬天寒風瑟瑟,夏天汗流浹背,不管是山高路遠還是嚴寒酷暑,都沒有阻止她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與堅守。
回憶起第一次站上講臺的場景,何筱霞老師依舊記憶猶新。“那時候第一次上臺講課,面對幾十雙純真的眼睛,雖然已經備好了課,但依舊很緊張,站在上面不知道該怎麼動、怎麼説。”何筱霞老師笑著回憶起當時青澀的自己,“後來在師父的帶領下,我逐步學會把控自己,站穩課堂,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何筱霞老師不斷精進教學技藝,用知識的犁鏵開墾了無數求知的心田,自己也從普通教師晉陞為骨幹教師。
2011年,徐悲鴻中學成立,按照上級部門的安排,何筱霞老師進入徐中任教。“不管環境怎麼變換,我的身份始終不變,只要在講臺上一天,就要把這一天的事情做好,一心一意專注教學,希望學生在將來能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那我作為老師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做一件事容易,一生只做一件事很難。“教育是一件有成就感,也需要成就感的事。”何筱霞老師感慨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雕刻師,學生就像一株株小樹苗,在老師的悉心呵護下,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參天大樹,成為家人、朋友的庇護,這是一項偉大而充滿幸福的成就,也是這份成就感,支撐她在教育路上越走越遠,直至現在。“現在還有很多往屆的學生、家長來看我,感謝我,關心我的近況,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苦累都是值得的。”
42年光陰,彈指一揮間。何筱霞老師用自己的青春,書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她的學生,如繁星點點,遍佈五湖四海,每一位都承載著她的期望與夢想。
堅守一線,她是篤志教學的實干家
在同事們眼裏,何筱霞老師是一名行大於言、篤志教學的實干家,數十年如一日,實實在在做事,勤勤懇懇教書。她主動擁抱時代變革,深入研究新課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為學生們提供高效的學習策略。“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都會做好充分準備,力求教學效果最大化。”數學是探索、揭示自然規律的重要方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何筱霞老師與數學打了一輩子交道,教學中她尤其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同時借助各類智慧工具,讓課堂更加生動直觀。“以幾何課為例,幾何最能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我通常會從圖形入手,通過視頻或者PPT給學生展現生活中的幾何,讓學生産生興趣。當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時,我更習慣用黑板板書,引導學生一起動手,讓他們明白知識産生的過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時,何筱霞老師還十分注重學科融合育人,她充分挖掘數學中其他學科元素,例如維納斯的斷臂、黃金比例等美學元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全面育人。
在徐中,教師是寶貴的財富。作為教學資歷深、經驗豐富的“元老級”教師,何筱霞老師一直承擔著“傳幫帶”青年教師的重任,無論是對學科教師還是班主任,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法與管理經驗。“其實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年輕教師有創新,擅長各種智慧教學工具,但教學經驗缺乏,而我有經驗,但也需要學習課堂上的新媒體技術,所以與其説是師徒,我們更是相互取經、共同進步的朋友。”堅守教學一線42年,何筱霞老師沒有給自己貼過多標簽,但身邊的同事總能發現她的閃光點。一項教學工作,她自認只是按照要求逐一完成,如果給自己打90分,那麼在同事們眼裏就是100分。
愛生如子,她是以愛育人的踐行者
“告別講臺之前,我的願望就是再去家訪一次,再聽學生叫我一次‘何媽媽’。”她是兢兢業業、嚴謹求真的“經師”,也是鑄魂潤心、以愛育人的“人師”。執教42年,擔任班主任30年,她付出全心的愛,澆灌學生成長,是學生口中親切的“何媽媽”。“家訪”這個詞始終伴隨著何筱霞老師的教師生涯。她深知關愛一個學生,首先要走進學生的內心,用愛心和耐心,讓他們敞開心扉,才能幫助他們在各方面得到提升,而家訪就是一個有效途徑。“家的氛圍讓家長和學生更能放鬆身心,拉進心靈距離。在學生家裏,老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坐一坐,聊一聊,有時勝過千萬句苦口婆心的教導。”“過去很多學生家庭條件不好,家長文化水準偏低,對孩子的陪伴關心不夠,導致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何筱霞老師時刻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給予他們及時的關心和鼓勵。基於此,走進學生家裏家訪對何筱霞老師來説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在學生家裏,她與家長深入溝通,根據學生的問題“對症下藥”,常常聊到天黑了才回家。
“有些學生的家比較偏僻,路途很遠,天一黑,四週人煙就更少了,其實那時候我也很害怕,但是想到這是我作為班主任的職責,那再難也得克服。”除了學習,生活上她也給予了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何筱霞老師回憶,以前很多家長常年在外,沒有家訪的條件,再加之路途遙遠,學生可能一個學期才回一次家。面對這種情況,每到節假日,她總會把學生接到自己家裏,與他們暢聊學習、生活,培養學生課餘愛好,給他們做飯,帶他們遊玩娛樂等,“當時幾乎是走到哪帶到哪,吃住行都一一安排好,晚上再送回學校宿舍。”“現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家校溝通的方式日趨多樣化,但針對特殊學生,我還是會走進家裏,與家長、學生面對面了解情況。”經年累月,何筱霞老師用質樸、切實的愛,有力量、有溫度的教育,滋養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收穫了學生們對她真摯的感恩與回饋。
何以為師?何筱霞老師用42年的光陰書寫了自己的答案。擇一事,終一生。教育的田野上,她始終如一顆默默發光、持久照耀的星辰。“現在我還是初三年級的班主任,希望在崗的最後一學年,能把這屆學生好好帶出來,給我的教育生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何筱霞老師感慨到。
(圖文/重慶市徐悲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