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於新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導致各類型人才需求與日劇增,與此同時,這也對當今教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月11日下午,“未來教育之春”空中教育論壇江北區分論壇在重慶市江北區禦龍天峰第十八中學舉行,三地(杭州市濱江區、深圳市南山區、重慶市江北區)教育界人士匯聚於此,交流分享三地中小學在教育實踐中的經驗和做法,共同探討教育變革背景之下學校的生命力,走出一條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教育發展之路。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雅林擔任分論壇主持人 羅東攝
局長視角: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區域教學生態
論壇中,重慶市江北區委教育工委委員、教委副主任邱凜首先指出:“以學習者為中心,既是以人民為中心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以對教育規律的常識性回歸,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還援引教育先賢孔子的育人事跡、英國人工智慧技術和現代工業生産變革為例證,向參會人員詳細説明瞭建設區域教學生態的重要性。
重慶市江北區委教育工委委員、教委副主任邱凜 羅東攝
此外,邱凜還展示了江北區區域教學生態建設中取得的“優化課程體系”“五要素課堂”“教師研訓”“學科中心組建設”“未來學校建設”“融合資訊技術實驗校”六大方面實際成果,向參會人員提供了一個可借鑒,可操作的建設思路。
對於下一步建設工作,邱凜認為,應重點著眼于“學習者的數字化是學習者為中心的基礎性的工作”和“搭建學校、家庭、社會共育的資訊化框架”兩大方面,不斷提升學習者精確自身定位能力,以及以學習者為中心,強化多方協調配合,明晰學習者生涯規劃。
管理思考:“濱江實踐、江北經驗、特區方法”,為教育發展注入動力
接下來的交流環節中,三地校長、教研員代表輪流上臺,以各區域教育發展情況,學校教學現狀為話題,作簡要發言,集思廣益,廣泛討論未來教學模式,為三地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校長張翼文提到,“建設未來學校,需要大力推動基於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課程架構、平臺設置、路徑探索三項工作進行,幫助學生和諧地發展、個性化獲得、自由地選擇,找到合適的課程、開放的平臺,才能更好地展露出未來學校新樣態。”
杭州市濱江小學校長張翼文 羅東攝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羅丞圍繞學校教學成果,向參會人員展示了學校的創新發展模式。他認為,學校教學應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著眼學生未來發展,營造“以人為本”的課堂生態,並不斷創新學習方式,拓展學習空間,推進課程融合,搭建創新平臺,導向綜合評價,最終達成“充分尊重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就美好未來”的教育宗旨。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羅丞 羅東攝
重慶市江北區鯉魚池小學校長梁正雄結合教學實際,以“大思政課視域下學生學生力課程建設初探”為題,向參會人員彙報了學校“大思政”“學習力”“學習力課程”三方面建設情況。
重慶市江北區鯉魚池小學校長梁正雄 羅東攝
作為教研員,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蔡曉莉以“五要素課堂”為背景,提出了針對教師“五要素研修”,並用實際案例論證了當前教師研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員蔡曉莉羅東攝
交流最後,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黨委書記、校長夏育華放眼集團化辦學視角,展示了學校教師從青年到骨幹的個人發展全路徑,為參會人員帶來了教育改革的“特區方法”。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黨委書記、校長夏育華 羅東攝
專家論點:開創新型教與學模式,推動教改縱深發展
如何推進學生個性化教學落地落實,實現精準教育?如何將教學經驗上升到科學層次?對於以上疑問,教育部資訊化教學實驗區專家組秘書處專家孟青泉以《資訊技術和認知科學支援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為題,與參會人員共同探究了“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所面臨的的挑戰”“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新階段”“資訊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新型教與學模式綜述”“資訊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路徑”五大方內容,為大家做了專業引領。
教育部資訊化教學實驗區專家組秘書處專家孟青泉作專題講座 羅東攝
講座從“國家政策”“教學研究”“課堂打造”等角度入手,孟青泉詳細描述了新型教與學模式的新樣態,給參會人員教育改革思路帶來了極大啟發。
孟青泉認為,實現個性化精準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正確使用資訊技術和智慧教育手段,同時,也只有借助認知工具輔助學習者實現深度認知,才能夠實現從教學經驗到科學層次的轉變。這兩點問題,也正是當前我國教育亟需突破的重難點。
一次適逢其會的交流對話,即將造就最動人的教育春天。本次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也將繼續推動教育改革縱深發展,打造帶跨區域教育合作新格局,帶領我們看見三地杏壇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