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職教中心服裝專業實訓課堂剪影
秀山職教中心非物質文化傳承雙創基地一角
秀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校長彭華友
聲音>>>
“十四五”時期是我縣持續推進武陵山區教育強縣建設的深化和鞏固階段,也是我校堅持規模發展與內涵發展並重的強校之路。未來,我校將繼續秉承“崇德尚能,向善向上”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立足秀山縣,面向渝東南,服務大重慶,輻射鄂湘黔,著力打造武陵山區職教名校”的建設目標,以黨建工作為統領,以內涵發展為主線,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以人才培養品質提升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高水準中職學校建設為契機,爭創全國優質中職學校,建成武陵山區職業教育名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之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深化改革,大幅提升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水準?
“繼續堅持規模發展與內涵發展並重的強校之路,是我們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秀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校長彭華友表示,作為渝、湘、黔結合部唯一一所集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就業指導與服務為一體的中等職業學校,秀山職教中心正在以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提高辦學實力,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以“十四五”為起點,以高水準中職學校建設為契機,不斷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秀山職教中心,正立足秀山縣,面向渝東南,服務大重慶,輻射鄂湘黔,辦好武陵山區職教名校,為區域發展賦能添彩。
産教融合
讓專業與産業同頻共振
在秀山縣的微電影城內,一個極具本地民俗特色的小店吸引著過往市民遊客的注意。在這裡,人們可以通過觀賞非遺節目、購買非遺産品、體驗和學習非遺技藝,近距離感受秀山的風土人情、特色文化。
這是由秀山職教中心運營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雙創基地”。該項目在2020年中旬正式啟動,是一個多功能一體化的非遺文創綜合體。“雙創基地主要面向遊客進行線下銷售。是我校將專業建設和非遺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創新改革舉措。”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事實上,雙創基地的打造正是秀山職教中心以産教融合服務地方發展的縮影,是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動寫照。
一直以來,秀山職教中心積極發揮職教優勢,圍繞秀山特色文旅産業需求設置專業,打造了以電商專業為核心,輻射帶動旅遊、服裝、舞蹈、烹飪、物流和現代農藝專業的專業群,培養和儲備了一大批旅遊、物流、觀光農業、花燈歌舞演藝和創編等人才。
不止是線下,學校還在秀山電商孵化園建立了電商銷售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形成了“學-研-産-銷”一條龍産業鏈,實現電商創業人才的培養和電商企業的孵化,為全縣“電商是銀山”的戰略賦能助力。
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秀山職教中心始終肩負使命、謀新求變,在深化産教融合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近年來,結合地方産業需求,學校服裝專業和縣工業園區服裝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校內生産車間,開發和加工民族服飾;與重慶化工學院聯合為秀山縣中藥材生産基地企業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60名;學校旅遊專業與秀山華城旅遊合作,啟動“雙基地”項目建設計劃,為川河蓋、西街、微電影城和洪安邊城等旅遊景區輸送了大批合格員工。
提質培優
“三教改革”加速職教內涵發展
近日,秀山職教中心邀請國內職教領域知名專家來到學校,為全校教職工帶來了一場“教師能力提升”的專題講座。活動中,培訓老師從學校內涵建設、高水準項目新要求、教學成果培育思考、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等5個方面展開講解,讓現場的教師們受益匪淺。
在秀山職教中心,類似這樣的專業培訓活動並不少見,學校著力推動“三教改革”,實施模組化教學,從教師隊伍抓起,為教育教學提質注入活力源泉。
專業成長方面,學校通過開展專業培訓、校企合作、學科探討、微課競賽等活動,形成了“以研促教、以賽促教”的良好局面,加快了“雙師型”教師成長,加強了教科研隊伍建設。
近3年,學校選派教師參加縣級以上培訓680余人次,轉崗25人,聘請專家進校培訓60余人次,聘請民間大師21人,開展校際交流54余次,聘請行業、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能工巧匠61人,新增“雙師型”教師78人,“雙師型”教師總數佔專業課教師總數的84.4%,師生比達1:17.8。
“‘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根本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優質的教育成就學生的多彩人生。”彭華友説。
基於此,秀山職教中心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實行模組化教學,成立教育教學督導小組,執行“推門聽課”,“周查月評”常態化,逐步提升教學品質。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始終堅持專業設置與産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讓人才培養更具系統性、針對性與實效性。
多措並舉之下,辦學品質穩步提升。近年來,學校參加市級技能大賽學生獲獎20人次,教師獲獎13人次;縣級職業技能大賽,學生獲獎378人次;學校申報市縣級課題13個,結題市級課題1個;發表各類論文累計287篇;校長彭華友等10余名教師出版專著、編寫教材10余本,同時,20余人獲得專利,133人次獲得縣級以上部門表彰。
特色育人
“三全育人”擦亮德育品牌
隨著主持人的一聲令下,100名參賽學生有序入場,迅速而嫺熟地鋪被、疊被,在短短數分鐘內將被子折疊得棱角分明,擺放得整齊劃一,現場師生掌聲雷動……
這是秀山職教中心舉辦的軍事化技能大賽上的一幕,也是該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常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近年來,學校縱深推進“三全”育人,以“半封閉式,準軍事化”管理模式為抓手,培養出一大批“崇德尚能,向善向上”的優秀學子。
在秀山職教中心看來,德育是滋潤學生幸福成長的種子,對於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更是奠定未來精彩人生的重要基石。
為此,學校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評價模式為標準,狠抓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培養學生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思政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政府、社會共同育人。
以班級文化樹立團隊意識。學校各班利用每日午訓、每週主題班會、每月黑板報、流動紅旗等形式,增強班級凝聚力,樹立團隊意識,打造班級精神,引導價值取向。
以校園文化加強自主管理。學校成立了學生會,分設,7個部門各司其職,以校園為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施自主管理,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
以社團活動提高綜合素質。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學校開設了朗誦、主持、書畫、繪畫、舞蹈、球類、田徑等42個社團,利用下午放學時間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組建了秀山花燈、苗繡、龍鳳花燭、浮雕、書法等名師工作坊,傳授民俗技藝,培養傳承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浸潤學生心田。
德育,正在讓秀山職教中心的教育品牌更加閃亮。近年來,學生參加市級文明風采大賽獲獎89人次,學校榮獲“市毒品預防教育示範學校”“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縣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等稱號。墊江、酉陽、松桃等中職學校多次來校交流,學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同類學校的肯定。
渠道保障
“貫通培養”搭起人才成長立交橋
從中職學校畢業意味著只能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嗎?對於秀山職教中心的學生來説,畢業並非立即就業,升學深造也是實現自我成長的另一條出路。
數據顯示,在2021年高職分類考試中,該校788人參考(其中“3+2”專業241人,普升547人),上線率100%,本科上線98人,高出全市本科上線平均率13.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年從秀山職教中心走出去的學子,升入高職或本科院校繼續學習的數量不容小覷。
為什麼一所中職學校能取得如此喜人的辦學成績?除了辦學品質的提升,貫通培養的升學體系,也為秀山職教中心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學校就與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化工職業學院、重慶經貿職業學院進行“3+2”合作辦學,涉及到汽車製造與檢修、電子技術運用、電腦運用、物流服務於管理等專業。
以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為例。秀山職教中心與重慶市化工職業學院“3+2”聯合辦學,通過對接考試,完成五年制學習,學歷為專科。自開展合作以來,兩校多次就培養目標、課程教材、資源平臺、實踐基地、考試考核等方面交流探討,走出了“一體化銜接”的新路子。
“長期以來,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學生讀書不好才去職校,去了職校只能當最底層的工人。”彭華友表示,“我們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扭轉學生和家長心中‘打工學校’的偏見,從而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專業且穩定的保障。”
近年來,秀山職教中心通過與高職院校開展“3+2”合作辦學方式,打通了“中高職”通道;通過與行業企業開展“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項目,暢通了實習與就業渠道。學校的人才培養品質逐年提升,社會美譽度不斷提高。
連結>>>
高位統籌學校步入發展快車道
走進秀山職教中心,現代化的校園環境、功能齊全的設施設備……處處彰顯出學校一流的辦學水準,學校儼然成為武陵山區職業教育的一顆燦爛明珠。
事實上,對於秀山職教中心來説,能擁有如此優越的辦學條件,離不開縣委、縣政府一直以來的重視和支援。“十三五”以來,秀山縣累計投入資金4281萬元,學校成功獲批重慶市教師培訓基地項目、無人機駕駛培訓項目、電子實訓基地(虛擬倣真)項目和汽車製造與檢修專業“1+X”證書試點項目,學校迎來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隨著辦學品質的提升,秀山職教中心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的同時,為了解決基礎設施容量不足等矛盾,2019年9月,學校全面啟動了學生公寓樓項目建設工程和校園二期擴建工程徵地程式,新增面積約46畝,建築總面積2.8萬平方米。
項目啟動以來,秀山縣委、縣政府領導及縣發改委、縣教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到校實地考察、調研,持續推進擴建工作有序開展,切實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近3年,學校新實訓大樓投入使用,新建中藥材檢測和環境監測實訓室4間,教職工工會活動室1間,各類民族文化功能室10間,打造武陵山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團結進步校示範點……學校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校園環境逐步美化,呈現出新氣象、新姿態。
據了解,“十四五”時期,秀山縣委、縣政府還將投入1.5億元,用於學校的改擴建工程,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升學校辦學水準。
數説優質>>>
學校佔地200余畝,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米;在籍學生4236人,92個教學班。有教職員工238人,中、高級講師85人,“雙師型”教師87人,學科帶頭人25人,職業資格鑒定考評員24人。學校榮獲各級各類榮譽120余項。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全國首批足球特色學校、市文明單位、市依法治校示範校、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園、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市書法藝術教育實驗校、市中職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
近十年來,累計培養畢業生1萬餘名,其中進入高職院校深造4000余人,涌現企業業務骨幹2300余人;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5萬餘人次;學生與學員榮獲各類獎項2800余人次;分別與35家市內外優秀企業簽訂了畢業生就業協議。(譚茭劉洋圖片由秀山職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