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重慶教育 > 教育創客 >

看重慶市初中生物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創新之路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時間: 2021-03-30 | 責編: 盧玉勤

重慶29中清明主題活動

南開中學《銀杏的四季輪迴》獲得環球自然日金獎

榮昌中學的學生芒種節氣製作驅蚊香囊

永川興龍湖中學上寒露節氣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如何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將傳統文化和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學實踐活動課程中?在市教科院指導下,我市初中生物學科教學團隊自2017年起,開啟了一條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開發初中生物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創新實踐之路。

伴隨著《節氣裏的生物密碼》選修課程的落地,教材書籍的編寫及公眾號的開通,曾經困擾我市初中生物學科發展的難題,如選修課程建設較薄弱,課程資源匱乏,碎片化、大眾化、低層次傾向嚴重的現象得到了顯著改善。師生們從生物學的視角去尋找、感知身邊的二十四節氣,續寫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斷提升著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也以此為引領,推動著學科建設的高品質發展。

探索實踐發現節氣中的生物奧秘

時間撥回至2017年10月,在重慶市首屆初中生物學科實踐活動優秀作品評選活動暨重慶市初中生物學科實踐活動開發與實踐研討會上,由重慶一中教師代雪在活動現場帶來的首堂二十四節氣初中生物學實踐活動課程《霜降》,帶領著與會師生感悟二十四節氣,走進別樣的生物世界。

課堂上,代老師結合霜降時間點、氣候特點,圍繞霜降三侯,通過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物候變化、參與體驗活動等多種方式,感悟古人智慧﹑節氣之美﹑生物之趣。同時,也讓致力於生物學科實踐活動開發和實踐的重慶初中生物教師們,看到了他們奮鬥的目標。

據市教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5年明確提出要開展以構建開放性的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初中生物學科實踐活動為主題的教研活動,到2017年提出要組建團隊,開發一本將二十四節氣融于生物學科實踐活動的選修課教材,在重慶各中學實踐推廣;從突出實踐育人,構建“活動—學科概念—核心素養”課堂教學體系,到融入國家要求,將傳統文化、地方特色融入課程,確定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開發初中生物實踐活動課程;從《節氣裏的生物密碼》《山城的二十四節氣》《生物與生活》等專著的出版,到各類課程培訓和展示活動的推廣實施……重慶初中生物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經歷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從學科教學走向了學科育人,多方位、多角度地彰顯學科魅力,也讓重慶市初中生物學科實踐之火逐漸燎原。

創新融合開闢實踐活動全新局面

弘揚傳統文化,踐行勞動教育。

在重慶南開(融僑)中學的實踐用地“百草園”裏,學生們跟隨節氣進行小型耕作與養殖的場景時常上演。儘管場地有限,學校特別重視開展與節氣有關的科學探究和生活勞動。如在觀察銀杏四季輪迴的過程中,製作白果琥珀標本,培育“銀杏小森林”,探究不同土壤疏鬆度對銀杏苗生長的影響,最後形成的作品《Four Seasons Cycle of Ginkgo(銀杏的四季輪迴)》,獲得了環球自然日全球總決賽金獎。

這些都是南開(融僑)中學開設《節氣裏的生物密碼》選修課和社團活動的生動寫照。

為了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傳統文化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課程開發與設計是全體重慶初中生物教師首要攻克的難關。

結合生物學科“在做中學、做中悟”的特點,以及“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勞動素養”的課程目標。老師們在生物課堂上針對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聚焦節氣物候,突出生物學學科視野,揭示節氣背後的生物學奧秘;融入重慶地方特色,跟隨節氣設計實施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和生産生活勞動、創意勞動,突出實踐育人,力求讓學生通過活動“知冷暖、曉時節、愛勞動、懂科學、會生活”。

同時,《節氣裏的生物密碼》一書的編撰與出版,有力推進了生物學科實踐活動與系列主題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

這本被定義為“由生物老師講給中學生的二十四節氣”的教材書籍,將國家倡導的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實踐育人、勞動教育等要求融入到具體的課程目標和內容中,耗時兩年精心打磨,讓師生認識、了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到傳承與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猶如一劑催化劑,為我市初中生物選修課和實踐活動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輻射引領貢獻學科發展成功經驗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經過多年耕耘,這門立足生物學科,體現學科深度和學科視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重慶地域特徵的生物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已經在重慶各區縣的300余所學校裏全面開花。

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的《探究常春藤倒插生根的形態學研究》、重慶市第九十五初級中學校的《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西大附中的《關於檸檬含糖定性檢測的實驗》、永川興龍湖中學的《穀雨養蠶記》、豐都縣琢成學校的《小麥的種植》、禮嘉中學的《立冬裏的生物密碼》、榮昌中學的《大寒節氣孵小雞》……

這些既涵蓋了教材相關知識,又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自己開發、補充替換的實驗,以及融合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觀察記錄類、種植體驗類、家鄉美食製作類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自然的渴望,在科技創新、環球自然日、自然筆記等國家級、市級大賽中屢屢獲獎。

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我市初中生物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教師申報市區級課題14項,論文獲獎30篇,發表8篇,核心期刊2篇,兩位老師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

與此同時,通過舉辦優秀節氣課例比賽,建設課程公眾號搭建交流的平臺,赴北京、蘇州、廣州、西藏參與研討交流等諸多舉措,節氣課程的影響力日漸擴大。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價值開闢了新途徑,強化了學科整體育人功能,在落實“五育”並舉的教學實踐中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重慶、西部乃至全國的初中生物學科創新發展貢獻了寶貴經驗。

課堂速寫>>>

由生物老師帶來的節氣課是這樣上的

俗話説:“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古人在小雪時節為保存食物,巧用自然之力製作腌菜的習俗傳承至今。那當生物老師遇上腌菜製作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的楊秋蘭老師就以《節氣裏的生物密碼》為依託,為學生們帶來了“小雪節氣”實踐課堂。

課堂上,楊老師通過創造真實的生活情境,聚焦小雪節氣的物候特徵,讓學生走近節氣;利用時令蔬菜青菜頭(莖瘤芥)製作家鄉美食涪陵榨菜,觀察製作腌菜過程中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現象,探尋鹽漬法保存食物的原理,同時也對涪陵榨菜製作工藝這項“舌尖上的非遺”有了更深的認識;關注食品安全,讓學生嘗試檢測食物中的亞硝酸鹽,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真實的情境,清晰的線索,讓學生在課程中逐步解密節氣中的生物密碼,在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將勞動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有機融入其中,也讓該課例入選正在修訂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

“時令節氣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識,在當今的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中依舊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員呂濤介紹,為努力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突出對重慶地區氣候特點及物候現象的觀察和體驗,生物教師們深入調研,結合不同節氣在課堂上呈現出重慶地區常見的動植物及各區縣的特産:如在小滿時節開始採摘的江津九葉青青花椒、處暑時節採摘的南川方竹筍、白露時節的豐都龍眼、立冬時節的潼南檸檬、大雪時節的奉節臍橙、梁平柚子及秋分時節重慶地區常見的鳴蟲等。

“通過這些內容的呈現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的物候變化,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養成留心觀察自然界中各種生命現象的習慣。”呂濤表示,將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入生物學科的創新實踐,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堅定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成果展臺>>>

●《節氣裏的生物密碼》實踐活動課程自2017年開啟至今,共開展課程培訓21次5000余人次,課程展示活動28次,舉辦市級賽事3次。依託領雁工程,在永川、豐都、酉陽、江津、涪陵的5所學校創建了初中生物節氣課程實踐基地。目前,該課程已走進重慶300余所學校,被評為重慶市高中精品選修課程,輻射至廣東、蘇州、北京、西藏等地,參與師生達5萬餘人。

●項目組開通“節氣裏的生物密碼”課程公眾號,包括節氣初識、節氣小結和實踐課堂3個版塊,並與全市師生形成內容共建的有效互動,精彩紛呈的課例、系列活動,為老師們實施課程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截至目前共推出原創推文108篇,點擊率突破50萬。

●項目組撰寫的專著《節氣裏的生物密碼》于2019年4月正式出版,該書被大渡口區教委列為初中生必讀書目,被重慶市科學技術局評為2019年重慶市優秀科普圖書,被中國氣象局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氣象科普優秀作品,被科學技術部評為2019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多所學校校長表示節氣課程的實施,豐富了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彰顯了辦學特色,有力推進了學校教育內涵發展。同時,讓教師的專業能力得以提升,更讓學生的學科視野、實踐能力、勞動習慣、文化自信得到了培養與提升,充分體現了學科深度與課程“整體育人”的基本理念。(圖文來源 重慶日報)